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全链条服务 全方位保障 全要素支撑
海门出台“营商环境提优举措24条”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6 字体:[ ]

日前,记者从海门区发改委获悉,海门最新出台《2025年“万事好通·马上办”营商环境提优举措》,细化24条具体措施。这是对全区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将从精准惠企、企业办事、监管执法、供需对接、企业发展、企业出海、企业维权、城市环境八个方面营造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全要素支撑的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精准惠企“有感有得”。密切企业联系,使政企交流更通畅。全区持续推进“双驻点双挂钩双推进”工作机制,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实行“营商环境企业评”,推动重点问题有效解决。精准解读推送,使政策落地更高效。优化“万事好通·马上办”海门区一站式企业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一键扫码即可查询最新惠企政策,拨打12345“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可获取政策解读、服务指引等一站式服务;成立“助企员”队伍,常态化上门送政策。开展一致性评估论证,使政策制定更精准。

推进企业办事“便利快捷”。持续优化“高效办”流程。在企业准入准营、经营发展、投资建设等领域推出新一批“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实现“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做到开办企业“全程不见面、材料免提交”;推广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同步受理、联合审批、一次办结”;推行船舶证书文书“集成办”;推行“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等。着力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法人数字空间,拓宽“免证办”领域,推进高频事项“远程导办”,畅通信用修复渠道,持续优化提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探索实施“增值式”服务。推行限额以下公共资源智慧交易及一体化监管。

注重监管执法“包容审慎”。深化“跨部门”综合集成监管。推广运用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和“执法有度·企码无忧”行政执法监督码;实施行政执法人员“扫码入企”,未扫码不得开展执法检查;压减涉企检查频次20%。推行“不见面”非现场执法。在生态环境领域,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和异常预警管理,组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法治体检服务团队,提供“邀约式”法治体检服务。

力促供需对接“高效匹配”。搭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全方位摸排,分领域储备,动态化编制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供给、融资“三张清单”,及时与产业链企业、金融机构共享,促进产供销、上下游、政银企协同联动;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部门联动、协会联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拓展产业用地供给方式。提前组织地块设计方案编制,确保地块用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联合相关部门推行“五证齐发”,推动“拿地即开工”;支持存量用地再开发,优先用于产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服务企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绿电供给“一站式”服务。依托“0513-82255233”全天候咨询专线,围绕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设施等新能源项目,为企业提供开发建设、并网验收、建档立卡等全流程指导;提供绿电绿证政策咨询、交易指导服务。提升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能力。加强对国际主要经济体绿色贸易规则动向跟踪和相关风险研判,为外向型企业提供指导;服务企业积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绿色产品等认证,推进重点领域碳足迹试点工作。

护航企业出海“行稳致远”。支持企业“走出去”。组织外贸企业参加省商务厅2025年贸促计划内货物贸易类展会及南通市重点境外国际展;出台《海门区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打造南通市市级外贸集聚区,布局新建1至2个海外仓。推进货物通关“便利化”。推进与上海港“联动接卸”,提升货物物流效率;对企业分类等级高、产品风险等级低的产品实施远程属地查验。强化配套服务“硬支撑”。加大跨境电商专业招商力度,引进运营引流、通关报税、品牌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引进外综服务平台1至2家;加强外商投资者权益保护。

加强企业权益“法治保障”。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深化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提供咨询预约、案件受理、风险体检等服务;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法律援助、代理援助等基础性公共服务。提升破产执行工作质效。完善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构建破产信用重塑协调机制。提升司法服务能力水平。聚焦“重大项目落地、企业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培育孵化、涉外法律服务”等领域,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伴随式”法律服务;探索开发涉企警情研判分析模型,助推企业规范内部治理。

促进城市环境“宜业宜商”。打造“向海而兴”强劲磁场。组织专场招聘,优化本地院校海洋学科设置,培养海洋产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涉海企业用人需求。擦亮“东洲英才”服务品牌。优化“东洲听才说”人才服务,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针对企业缺工类型、技能需求特征,开展岗位供需精准对接;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产业急需的“定制工匠”。培育“活力通商”企业家队伍。开展新一代企业家培养“新领航”计划,加强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发挥张謇企业家学院平台优势,组织企业家培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