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室内果蔬植株青枝垂果,智慧大屏上跃动着“三农”数据流,历史老街间黛瓦青石相映成韵……海门擘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得益于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以下简称“农村综改”)工作的积极开展。
2023年,我区成功跻身农村综改行列,成为全国10个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区域。一年多来,我区以常乐镇、正余镇为实施载体,聚焦“富民乡村产业、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四个创新机制要求,精准发力,统筹推进9个重点改革项目建设。如今,9个项目均已陆续投入运营,并逐步释放改革的强磁场。
位于常乐镇的“A+”温室工厂是长三角地区第三个“A+”温室工厂,具备现代数字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和创新应用场景。在番茄工厂,金属栽培架呈矩阵分布,生长架上等距排列着方块状椰糠基质,每块基质里均栽培着进口番茄植株,番茄植株攀附着牵引绳旺盛地向上生长,或红、或绿、或黄的小番茄缀在枝头。集成式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装置及温控设备沿栽培架精密排布,依托隐形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植株生长数据与环境参数,并同步传输至中央智能管控平台。“这个5G赋能的智能管控平台堪称温室的‘数字大脑’,通过预设生长模型,自动调节最优环境参数,实现作物的精准化培育。”工厂负责人李智军解释。尽管番茄工厂里的小番茄品种不一、颜色各异,但糖度稳定,单果重量标准,获得了许多大型商超的信赖。在长达7个月的采收期里,这里的日采收量可达600千克。
数智化农业生产不应止步于“科技盆景”,更需构建“产业风景”。正余镇正基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园以新建的180亩连栋大棚为核心,带动周边120亩露地种植,形成300亩规模化农业园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强盛公司全链条赋能,构建起“物联网监测+标准化种植”的管理体系,带领其他种植户年均产出绿色蔬菜770吨。这样的生产模式,获益的不只是种植主体。正余镇副镇长陈海霞告诉记者,因示范园的建设,村民的土地租金每亩上涨了约300元,还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使务工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数字农田与共富机制的深度融合,使“技术红利”精准渗透至农村末梢。随着示范园的运营日趋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火速开启,现已有300人次参加了培训,骨干农民技能培训率达80%。不久,科技绿色高效的蔬菜产业将在海门集聚成势。
把视线转向正余镇的“数字乡村一张网”平台项目。4月8日,正余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三楼天台上,一架无人机缓缓调升至安全高度后,径直向种植大户彭传付的麦田飞去;另一边,正余镇农建办办事员李苏婷坐在监控平台系统前,观察着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将麦田长势、病虫害发生迹象告知农技人员,让农技人员为麦田培管开具新的“诊断书”。彭传付坦言,自从有了这个智慧平台,自己的田管变得方便又高效。平台运用遥感技术监控作物生长,提前预警病虫害,有效避免了病害的大面积扩散;与以往依赖人力巡查长势相比,智慧平台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提升了农田管理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不仅如此,“数字乡村一张网”项目中的病虫情报板块还配套开发了正余农防小程序,小程序内开发了病虫害识别、AR智能问答等功能,种植户只要在手机端操作,就能轻松搞定田间的疑难杂症。“AR智能问答是基于10位专家的相关知识领域开发的,种植户提出的相关问题也会同时反馈至智慧平台,平台会及时记录与保存,镇上的农业部门跟踪了解详情,并做好相关指导与服务。”李苏婷补充道。有了“数字乡村一张网”,数据壁垒就此被打破。目前该系统已覆盖该镇11个村级农场,农户数字化技能掌握率从30%提升至75%,农机利用率提升了30%。
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数智化与人才的双轮驱动。在常乐镇的乡创中心,以“小窝头”为代表的十几家本土农产品电商相继入驻,他们将围绕优质稻米、绿色蔬果、海门山羊、海门肉鸡、特粮特经、四青作物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线上销售,通过构建电商营销体系展示乡村产业、联动城乡发展、促进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与此同时,聚焦种业振兴的江苏省农科院豆类作物创新团队也已落户乡创中心,他们将在颐生村建立实践基地,重点开展抗病虫害豆类品种的研发创新与示范推广。“我们在谈的还有十几家意向企业及创新团队,乡创中心就是要为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力争打造成为农业产业、农业人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高地。”常乐镇副镇长张春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