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总投资5亿元的沈化测试服务项目正式启用;8月18日,1600吨风电安装平台在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开工;同日,航天八院海门基地钛合金材料项目签约,区政府与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签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8月25日,长三角北翼(海门)金融集聚区发展高峰论坛在沪举行;8月26日,2022中国纺织供应链大会在叠石桥家纺三期市场召开,进一步提升了叠石桥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将进一步助力家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聚力产业项目,推动经济发展。8月份以来,海门项目签约、项目竣工、招商推介等重大活动呈现出“接二连三”的火热态势。
上半年,海门承压前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经济运行月度评估始终保持南通第一,项目建设半年度考核再夺“流动红旗”。又到中流击水时,面对叠加机遇、困难挑战,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南通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响亮提出了“保序时、超市均、争进位”目标,坚定扛起“勇挑重担、勇扛重责”的政治责任,以惜时如金、奋力拼抢的状态,把“进”的成效书写在江海大地上,全力以赴确保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精准服务,稳住经济基本盘
在今年第四期政企“早餐会”上,意大利独资企业美奥迪电机(南通)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出了购买周边土地的诉求。第二天,海门开发区作出答复,将周边一家搬迁企业的土地按程序出让给该公司用于扩产,并启动搬迁企业评估工作。
政企“早餐会”是今年海门在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中推出的精准服务企业、打通企业发展瓶颈的创新举措。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利用“早餐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心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今年以来,4期政企“早餐会”共收集企业问题诉求77个,答复满意率100%,20多个问题已经办结。
经济要稳住,企业是关键。海门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瞄准打造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及时出台营商环境“77条”,上线运行“万事好通·马上办”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产业链本地协作两个专班,开展三级干部挂钩服务制度,攻坚破解市场主体“急难愁盼”,千方百计帮助企业保订单、拓市场、增效益。
一个个服务项目、服务企业的温馨举措,释放了党委、政府为企业平稳有序生产保驾护航的诚意,增强了企业做强做大的信心决心,提升了市场主体活跃度。今年1至7月份,全区累计完成规模工业应税销售693亿元,同比增长21.8%;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达15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两家;工业用电量增长37.28%,制造业税收同口径增长33.4%,稳住了实体经济基本盘。
位于临江新区的当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四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如果说10年前,当升科技选择临江新区是“一见钟情”,那么今天已是“情比金坚”。自2014年一期项目投产以来,当升科技抢抓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机遇期,持续追加投入。“当升科技落户海门后,区委、区政府和临江新区帮助解决了用地、用电、用工等许多问题,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坚定了企业持续投资海门的信心。”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陈彦彬说。据了解,今年以来,当升科技已实现应税销售61.8亿元,正在大踏步向百亿级企业迈进。
项目为王,拼出发展“加速度”
中天绿色精品钢这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项目,从签约落地起,海门就将其作为项目建设的“头号工程”,攻克了一批关键性审批和建设难关。该项目于2020年8月开工,目前两条生产线已试生产,第三条生产线正按节点计划有序推进,预计今年底一期一步全面投产,速度之快创造了大型钢厂建设的奇迹。“今年1至7月份,企业实现应税销售49.13亿元,全年预计完成150亿元,明年有望突破800亿元。”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耿冬雷信心满满。
大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抢抓国家战略与大交通建设带来的多重叠加机遇,冷静思考、系统谋划,专门出台“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向“7群12链”聚焦,实施优势产业集群“一群一策”,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今年上半年,我区新签约、注册项目49个,总投资272.5亿元,其中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5个;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23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5.19%;36个项目列入省、市级重大项目,个数均居南通首位,澳斯康生物制品被省推荐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为南通唯一。
跑好“下半场”,海门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策应海太过江通道、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精心策划系列推介活动,持续掀起招商热潮,全力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行业名气大的“大项目”,掌握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的“高项目”和综合实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强项目”。常态化开展项目联席研判会,统筹协调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要素,以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保障优质项目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确保下半年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超50亿元项目3个,超100亿元项目2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超50亿元项目2个,持续为经济稳中求进提供硬核支撑。
8月份以来,区委、区政府领导赴北京、深圳、上海、武汉等地密集考察拜访企业,与京东物流南通分拨中心、中国国药集团、能华微电子等一批优质项目深度对接洽谈。第三季度10个重大项目陆续开工。
聚力创新,锻强制造业“硬核”
走进招商局重工邮轮制造激光中心,智能化数字化气息扑面而来,占地176亩的生产车间内布满了各类大型设备,装配、焊接等工艺流程实现了全自动化、智能化。
面对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现实,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审时度势,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车间向智能工厂升级,今年跻身全省首批智能示范工厂行列。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改造后,企业生产系统、管理系统“脱胎换骨”,生产效率、成品率大幅提升,为抢抓风电船等市场赢得了先机。今年1至7月,该公司应税销售达46.58亿元,同比增长79.3%。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修课”,也是我区加快“创新海门”建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升级的关键之举。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海门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聚焦“7群12链”,坚持把上海、苏南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创新海门”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中心、一市场、一基地、多平台”创新体系,实施“科创载体提升”六大专项行动,组建科技招商中心,设立创新基金、集聚创新要素、引培科创人才、壮大创新主体,进一步锻强制造业“硬核”实力,增强全区经济稳增长的韧劲,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沿江科创带、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大生科技园等“一带两核多点”的创新格局已然形成,高新产业、科创企业加速发力。容汇通用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深耕锂行业多年,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革新设备工艺,在国内首创了冷冻法制备电池碳酸锂技术,乘着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东风,今年应税销售、入库税金成倍增长,前7个月,入库税金超过3亿元,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海门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企业获评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全区新兴产业应税销售357.26亿元,同比增长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4%,较南通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目标高2.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