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22载的赤诚,用生命守护这片土地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2 字体:[ ]

93a0c0ef8b9c8cbdd61f67d8b8ad2a97.jpg

在海门区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封纸页泛黄的家书,落款处“于抗大复”的笔迹清晰有力,仿佛还能触摸到一名22岁青年的赤诚心跳。信中,刘辉力透纸背地劝姐姐“相信人民政府”,字句间满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夹在信中的6张边区邮票,连同那句“盼收复”的轻声嘱托,道尽了1943年的您,对沦陷家乡海门最深沉的思念与期盼。

脚下的这条启凤街,曾是刘辉成长的地方。您的父亲,是方圆三十总内赫赫有名的“税契首脑”,家境优渥。可少年时候的您,心却与父辈截然不同。在学堂里,您听闻红十四军攻打为富不仁的典当,内心激荡,忍不住叫好。那个躲在学堂后窗下,如饥似渴地听着革命道理的剪影,正是您对旧世界叛逆的起点。

1940年,怀揣革命理想的您做出了惊人的选择:潜入伪区公所当茶房,在端茶递水的掩护下默记敌情,再趁机送出情报。这条街,见证了您从豪门少爷到革命战士的蜕变。

如今的启凤街早已换了人间,巷口飘散着家常饭菜的香气,剥削与欺压已成历史云烟。在“旅游+文化”的滋养下,老街焕发新生,游人如织,笑语欢声。您当年为之奋斗的光明图景,正生动地铺展在这条您熟悉的街巷上。

舅舅张志轩在大安乡(现正余镇安渡村)的家,曾是您传递情报的秘密据点。日伪清乡时,您带着民兵在这一带拆桥破路、割电线,白天藏在芦苇荡,夜里就睡在这院中的牛棚。然而,在给姐姐的家书中,您只轻描淡写地提了句“即将演习不赘”,将所有的惊涛骇浪,都藏在了平静的字句之下。

1943年8月,头甲海(现包场镇头甲村)的风见证了最后的战斗。执行任务的您遭遇日伪军,单枪匹马对抗的生死时刻,您心中所念,或许正是家书中那句“共产党人一定要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解放出来,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坚定信念。年仅2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如今,刘辉舍弃小我、追求大义的抉择,早已融入海门发展的血脉。它是工厂车间里轰鸣的机器协奏,是金色稻田里涌动的丰收浪潮,是校园中传出的书声琅琅。看,海门万家灯火如星河璀璨,不正是您当年在信中殷切期盼的“曙光”吗?

生活在这片您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的人们,正接过精神的火炬,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前行。这封家书前,每一双凝望它的眼睛都懂:您的“盼”,早已成了我们的“现在”;而您的信仰,永远是我们向前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