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沉甸甸的徽章,比看图片更有代入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海门区烈士陵园推出的纪念主题系列文创产品成功“破圈”,吸引了各年龄段群体打卡集章。这些将本土红色历史凝于方寸的文创,以创新的方式让红色记忆与当下生活形成了巧妙的对话与共振。
方寸之间的烽火史诗
走进海门烈士陵园志愿服务点,展台上整齐排列的金属徽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些徽章以细腻工艺,刻画出线条凌厉的军事装备、神情坚毅的Q版军人形象。陵园出口处,参观者正循着秩序排队盖章,一枚枚纪念徽章在掌心流转,成了触碰历史的第一份信物。
打卡印章上的图案如微型“历史画卷”,描绘着海门历史上“斜桥伏击战”“悦来镇战斗”等著名战役,将当年的烽火岁月凝于方寸之间。“我们在网上刷到这里能盖章打卡,还能领纪念徽章,特意从崇川区赶来。”正在盖章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一枚枚印章落下的瞬间,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跨越八十载的精神对话。
日常器物里的精神密码
除了人气爆棚的徽章与印章,展台上的手账本、马克杯、桌垫、漆扇等文创产品同样暗藏“玄机”——英烈记忆贴上的烈士陵园纪念碑、承载陆飞鹫英烈精神的铜尺、迷你版海门红色纪念保护地分布图……每一件都深植本土红色基因,等待参观者探寻背后的故事。
更动人的是器物里的“精神注脚”。“男儿有志沙场死,英勇无前敌胆惊。”马克杯上这句歌颂陆朝桢烈士的诗句,让寻常器物有了精神重量;手册里,刘辉“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箴言,赋予方寸纸张深刻内涵;漆扇上,龚庆孙“我的任务尚未完成”的语录,轻声诉说着先烈的赤诚。
在工作人员的轻声讲解中,不少参观者驻足于“红色家书”主题明信片前,提笔写下寄语。有人写给远方的亲友,讲述徽章背后的伏击战;有人写给未来的自己,承诺“记得今天的感动”;还有人写下对先烈的敬意,字里行间满是滚烫的真诚。这些带着墨香的明信片,成了传递历史温度的“信使”,让红色记忆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
红色精神照亮新程
据烈士陵园宣教负责人宋勇帅介绍,文创产品原以青少年为主要设计对象,却意外“圈粉”了各年龄段群体。年轻收藏爱好者专程来集齐印章,企业单位组织员工来打卡学习,家长更是带着孩子来“认徽章、听故事”。在他看来,这批文创绝非简单的“纪念品”。“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节点,我们想让红色故事‘走’出展柜,让年轻人愿意拿、愿意带、愿意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宋勇帅说。
当年轻人把徽章别在包上、用印着先烈语录的马克杯泡咖啡,抗战精神便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文字,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坐标”。海门区烈士陵园这批扎根本土的文创产品,既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坚定告白——吾辈当以史为鉴、以先烈为炬,将方寸器物里的精神力量,化作新时代前行的勇气,续写属于中国人的精神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