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海门汽车站与火车站迎来国庆中秋假期的返程高峰。随着8天长假落下帷幕,在外工作的市民、返乡探亲的学子收拾好行囊,带着家乡特产与亲人叮嘱,陆续出发。车站检票口排起有序长队,行李推行声、亲友道别声与广播提示声交织,勾勒出返程路上的烟火图景。
记者走进海门汽车站候车大厅,目光最先被旅客们各式各样的行李吸引——拉杆箱被塞得鼓鼓囊囊,拉链几乎要被撑开;帆布手提袋沉甸甸地坠着,边角被勒出明显的褶皱;还有人肩上背着双肩包,手里还拎着装满物品的袋子。这些看似普通的行李里,装着的却是独属于每个人的“家的味道”。
“我随女儿一家在上海住,总惦记家里种的菜。”黄锐兰阿姨蹲在行李旁,轻轻整理着袋子里的蔬菜,翠绿的扁豆裹着晨露,鲜嫩的青菜叶片舒展,“这都是自家菜园种的,没打农药,洗干净炒着吃最香。拎着虽然沉,但一想到女儿他们能吃到家乡味,就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说话时,她的眼角带着笑意,手里的动作温柔又仔细,生怕蔬菜在路途中受损。
不远处的座椅上,大学生黄鑫茹正低头整理着爸爸准备的行李袋,里面装满了她爱吃的食物,从小喜欢的草莓味饼干、妈妈亲手烤的全麦面包,还有几袋真空包装的卤味。“全是我爱吃的,带着这些去学校,就像家人陪在我身边。”黄鑫茹说。
与此同时,海门火车站内也处处洋溢着“家乡味”。候车区的长椅上,大学生张馨尹的行李箱旁放着一个零食袋,里面有干脆面、薯片、巧克力等。张馨尹说:“出发前一晚,妈妈还在给我装零食,说‘多带点,饿了就能吃’。虽然学校里也能买到同款零食,但妈妈挑的每一样都合我胃口,吃的时候总能想起她帮我装行李时的样子,很温暖。”
随着检票时间临近,旅客们陆续检票进站。有人背着装满家乡特产的行囊,回头向送别的亲人挥手;有人捧着妈妈塞的水果,脚步轻快地走向站台。这些行囊里的物品或许寻常——是一把青菜、一袋零食、几块糕点,但每一样都承载着亲人最深的惦念,是家乡独有的“温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