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掠过江海,海门的丰收便有了形状与味道。当下秋意渐浓,沃野遍布对丰收的希冀。
9月23日,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海门这座依江傍海的城市,正以稻田铺金、渔港满舱、果园溢香等生动图景,将“丰收”二字写进土地的肌理,融进百姓的笑靥,处处皆是喜人“丰”景,绘就出一幅幅产业兴旺、民生温暖的乡村振兴画卷。
稻田沃野泛金浪
当秋日的阳光洒向原野时,丰收的第一抹亮色,藏在江心沙农场的水稻田里。
走进农场,8900余亩水稻田连成一片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得弯下了腰,微风拂过,稻浪层层叠叠地向远方涌去,“沙沙”的声响里,满是丰收的希望。
“今年农场水稻栽插时间比北方几家农场早一周左右,且育秧质量显著提升,栽插的穴数、株数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为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农场第二生产区主任潘晓忠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作为海门的“粮袋子”,江心沙农场始终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采用科学种植技术,确保粮食产量与品质双提升。今年,农场创新采用“分批次育秧+边收割边翻耕边整地边插秧”模式,实现田地高效腾茬,紧密衔接小麦收割与水稻移栽各环节;同时优化育秧技术,有效缩短育秧时间,为水稻生长争取更多周期。“我们今年种植的品种,前期是南粳46优质大米,后面会陆续跟进镇糯系列、南粳9108等,还有一部分育种田块用于保种,既要高产,更要优产。”潘晓忠介绍。
渔船归港载鲜货
海门港的码头也迎来热闹时刻——一艘艘渔船鸣着汽笛靠岸,船舱里满溢的海味扑面而来,围拢的市民争相挑选。秋汛里的丰收气息,在码头的喧嚣中愈发鲜活而热烈。
这场海上的丰收,早早就拉开了序幕。8月5日上午9时,海门港经济开发区内河闸门缓缓开启,一艘艘渔船依次穿过闸口驶入港池,开启了近海捕捞的“预热模式”。当天下午4点30分,东灶港闸边挤满了盼着“第一口海味”的市民——就等着这口鲜,晚上好下锅!
“今年收获量和去年差不多,一船货大概百来斤。”苏海门渔16307船船长江锡元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尽是满足,“我们是近海捕捞,早上出海、中午回港,鲜度绝对有保障。”为了让顾客买到最新鲜的梭子蟹,船主们还藏着“小技巧”:在箩筐外套上网袋,用网绳系在船边沉入海中“保鲜”,待船板上的货卖完,再捞出海中寄存的货物。“价格和去年持平,一两个小时就能卖光!”江锡元笑着说。
随着9月16日“海门大开渔”的启动,渔港的热闹程度更是翻了倍。清晨码头旌旗招展,25艘大中型远洋捕捞渔船整齐列阵,随着汽笛长鸣朝着大海进发。“9月是鱼汛旺季,得多捕些优质海货!”渔民的吆喝声里,全是对丰收的期待。
果园溢甜富乡邻
在海永镇沃达农业的550亩奇异莓果园里,晨露还挂在藤蔓上,颗颗“绿宝石”坠在枝头。
早上8点,分拣车间已忙开了:自动化流水线匀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分拣、装盒、贴标。“我们按果形大小、品相分级,确保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都是优质品。”车间负责人介绍,奇异莓又称“软枣猕猴桃”,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猕猴桃的5倍,深受长三角地区消费者青睐。“现在日均发货2.5万盒,箱子摞起来能有好几层楼高!”沃达农业负责人欣喜地说。
这份甜,离不开海永镇的“天然优势”。“我们这儿四面环水,黄泥土又松又肥,保水保肥能力强,种出来的果子特别甜。”沃达农业负责人骄傲地说,果园坚持纯生态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靠有机肥滋养。
丰收不仅让企业受益,还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从果园日常管护、果实采摘,到分拣包装、发货运输,整个产业链带动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以前出去打工,现在守着果园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这日子比果子还甜!”正在分拣果子的村民王阿姨笑着说,幸福却从眼角眉梢溢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