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飘香,颗粒归仓产新米。眼下正值江心沙农场水稻丰收季,稻田里,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其间,金黄的稻浪在轰鸣中被“吞入”机身,化作一颗颗饱满的稻谷;而全新建成启用的苏垦米业江心沙分公司新厂区内,一辆辆满载着新鲜稻谷的运输车来来往往,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车间内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运转,一粒粒带着泥土气息的稻谷,在这里经过清理、碾磨、筛选等数道精细化工序,褪去外壳、打磨抛光,最终变身成饱满圆润、光泽透亮的优质米粒。
前日,记者走进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苏垦米业江心沙分公司新厂区,全程探访江心沙好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蜕变。
“智慧大脑”全程把控
刚进入厂区,记者便看到装满稻谷的运输车依次进入检测通道,先精准称重核对数量,再通过专业设备检测水分含量、杂质与不完善粒,每一项指标都严格对标优质加工标准,确保“源头好粮”不掺次。合格的稻谷随后被送入自动化卸粮仓,正式开启加工之旅。
苏垦米业江心沙分公司副总经理鞠新宏带着记者来到烘干中心,现场介绍:“稻谷新鲜度是品质的基础,及时烘干至关重要。”这里的智能化烘干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稻谷通过分层输送系统均匀进入烘干仓,设备根据稻谷品种、水分含量自动调节温度与烘干时长,快速将水分降至安全储存范围,从源头锁住稻谷的原生米香与营养成分。而整个烘干中心的“核心大脑”——智能操作系统,更是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只需在电脑上预设好线路、温度等参数,就能自动完成烘干、冷却、输送等环节,既省工省力,又能保证每一批稻谷烘干品质一致。”鞠新宏说。
现代化仓储“安家”
经过烘干处理的稻谷,一部分直接传输至大米加工中心,另一部分则被运送至现代化仓储中心“安家”。在鞠新宏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仓储塔顶端,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与远处的龙门吊码头、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的丰收画卷。
据介绍,该仓储中心配备10个高大平房仓、4个立筒仓,总仓储能力达5.5万吨。仓内,多组实时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精准把控温度、湿度与通风情况,为稻谷打造恒温恒湿的“专属保鲜舱”,确保后续加工出的大米始终保持稳定的口感与品质,将江心沙农场的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消费者餐桌上的“舌尖美味”。
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
“稻谷如何蜕变成晶莹剔透的米粒?答案就在这片加工车间里。”鞠新宏介绍。走进大米加工车间,令人眼前一亮:多条自动化加工、包装流水线并行运转,全程无人工直接接触,实现智能化闭环生产。该车间日加工大米能力达300吨,较以往老式生产线效率提升3倍,不仅大幅缩短了加工周期,更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与人为操作带来的品质波动。
从稻谷清理去杂、精准去石,到精细碾白、分级筛选,再到抛光提亮、精准计量、真空包装、喷码溯源,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可控、全程无菌。“以前老式机械加工,只能简单把稻谷碾白,米粒色泽不均、碎米率高;现在有了自动化设备,加工出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均匀,品质稳定。”鞠新宏看着眼前的流水线,感慨道,“智能化加工不仅提升了大米品质,还方便我们进行生产管理与成本控制,实现了‘提质增效’双赢。”
好种育好稻,好技产好米。从田间地头的金黄稻浪,到车间流水线的精细打磨,苏垦米业江心沙分公司新厂区用“智能化管控+精细化加工”,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稳定优质的舌尖美味。这不仅是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企业对“品质为王、消费者至上”的坚守。每一袋江心沙大米,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对食品安全与口感体验的极致追求,为消费者的餐桌添上了一份安心与香甜,也为区域农业产业化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