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管委会,各区、镇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
为加强对我市水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水域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合理利用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提升水产品质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我市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等法律、法规和规定,经市政府2016年1月11日市长办公会议和2016年2月23日十六届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将《海门市水域滩涂渔业养殖规划(2016-2020)》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附:《海门市水域滩涂渔业养殖规划(2016-2020)》
海门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4日
海门市水域滩涂渔业养殖规划
(2016-2020)
海门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
目 录
前言 ………………………………………………………… 1
第一章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2
1.1 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 2
1.2 气候与水文气候条件……………………………………… 2
1.3 水资源状况………………………………………………… 9
1.4 水生生物资源………………………………………………10
第二章 养殖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14
2.1 水产养殖生产基本情况……………………………………14
2.2 困难与挑战…………………………………………………15
2.3 潜力分析……………………………………………………16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规划依据及规划期限………… 18
3.1 指导思想……………………………………………………18
3.2 基本原则……………………………………………………18
3.3 规划依据……………………………………………………19
3.4 规划期限……………………………………………………20
第四章 规划目标…………………………………………………21
4.1 总体目标……………………………………………………21
4.2 分功能区规划目标…………………………………………21
第五章 功能布局…………………………………………………22
5.1 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22
5.2 临时养殖功能区……………………………………………22
5.3 休闲渔业功能区……………………………………………23
5.4 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23
第六章 保障措施………………………………………………24
6.1 全面推行养殖证制度,健全渔业生产服务体系……… 24
6.2 强力推进鱼池标准化改造,不断提高水体生产力…… 24
6.3 开拓资金筹措渠道,促进现代渔业快速发展………… 25
6.4 建立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25
6.5 注重提高水产品质量,打造海门水产精品名牌……… 26
6.6 认真贯彻执行渔业法规,保障渔业生产持续发展…… 26
附表-1 海门市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规划汇总表……………27
附表-2 海门市临时养殖功能区规划汇总表…………………28
附表-3 海门市休闲渔业养殖功能区规划汇总表……………29
附表-4 海门市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规划汇总表………30
附表-5 海门市水域滩涂渔业养殖规划功能区情况明细表…31
附表-6 海门市水域滩涂渔业养殖规划功能区分布图………34
前 言
海门市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广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境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全市海岸线长16.5千米,江岸线长54.3千米,内陆水域面积24.91万亩,丰富的内陆水域,为渔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近年来,海门渔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大力调整结构,已成为农村致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产业。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养殖环境、市场变化、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亟待科学规划,推进升级,加速渔业现代化步伐。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水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水域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合理利用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提升水产品质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我市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等,并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及水资源状况,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自然条件和水生生物资源
1.1 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1.1.1 地理位置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北纬31°46′至32°09′,东经121°04′至121°32′。南临长江,与上海市隔江相望,东濒黄海,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市,北倚广袤的江海平原。内辖12个区镇(街道),陆域总面积1148.77平方千米,人口100.06万,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组成部分。
1.1.2 地形特征
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地面平均海拔为4.96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西部最高处海拔5.2米,东南最低处海拔为2.5米,南北横截面呈弧形,中间高两头低。市区与辖区各区镇(街道)及江、海岸线主干道均有一、二、三级河道相依。
沿海区域地势偏低,垦区内沿海岸区河是内陆水系与海水相接的桥梁,滩涂广阔而平坦,属淤积型海岸。拥有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在沿海滩涂上自然形成的生物岛礁——牡蛎礁,面积440公顷。境内海门港(东灶港)为国家级中心渔港。
1.2 气候与水文条件
1.2.1 气候条件
1.2.1.1 气温
海门市年平均气温15.3℃,1月为全年最冷月,极端最冷月为1963年1月,月平均气温0.0℃;7月为全年最热月,极端最热年为2013年7月,月平均气温31.2℃。自1959年有记录以来,海门市极端最低气温为-9.3℃,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和2016年1月24日;海门市极端最高气温为39.7℃, 出现在2013年8月8日。稳定通过0℃的活动积温为5606.0℃,初日为1月23日,持续期为351天,海门市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4882.1℃,初日为4月3日,持续期为231天,≥20℃的积温海门市为3119.1℃,初日为5月29日,终日为9月28日。海门市平均初霜日为11月11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2日,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23天。
1.2.1.2 日照
海门市太阳辐射年均总量为4941.76兆焦/平方米,其中冬季太阳高度最低且白昼时间短,太阳辐射总量小,夏季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高,白昼时间最长,辐射总量大。海门市年均日照2096.4小时,季节分布为冬少夏多,其中以7月、8月最多,2月最少。
1.2.1.3 降水量
海门市年平均降水量1041.7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724.5毫米(2015年),年最小降水量650.9毫米(1978年),年降水量小于700毫米和大于1300毫米的频率分别为1.79%,16.07%,年降水量在850毫米以上的年分占62.5%。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3%,冬季降水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2.1%,春、秋季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9.1%和23.5%。
1.2.1.4 风
海门市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盛行西北风。夏半年(5月至10月)以东南风为主,全年以东南偏东和东南风出现频率最高,频率为8%。春季主导风向东南偏东风,频率为12%。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频率为14%。秋季主导风向东北风和西北风,频率分别为12%和10%,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频率为12%。海门市平均风速3.0米/秒,各月中3月平均风速最大,为3.4米/秒。10月最小,为2.6米/秒。春夏秋冬各季平均风速分别为3.3米/秒、3.1米/秒、3.0米/秒和3.0米/秒,历年最大风速为18.3米/秒(1990年6月24日和1997年8月19日),风向分别为东南和东南偏东。瞬时极大风速为34米/秒(1962年8月7日实测)。有自记记录后的极大风速为24.4米/秒(2005年8月7日)。
1.2.1.5 蒸发量
海门市年平均蒸发量1282.0毫米,年最大蒸发量1521.4毫米(2004年),年最少蒸发量1127.2毫米(1987年),其中以7月、8月最多,1月最少。
1.2.1.6 相对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月际变化幅度较小。
1.2.1.7 梅雨
平均入梅日期为6月20日,最早入梅5月18日(1991年),出梅平均日期为7月11日,最迟出梅为7月30日(1987年),平均梅长22天,最长达52天(1991年),1960年至2003年间,其中1977年、1978年、1994年为空梅年,平均梅雨量238.4毫米,最多达763.0毫米(1991年)。
1.2.2 水文条件
1.2.2.1 海流
海门海域海流主要是太平洋暖流和长江冲淡水形成的,属不正规半日潮流。
1.2.2.2 波浪
海门海域波浪较小,其原因是辐射沙洲和大范围浅滩,对波浪起着明显的衰减和抑制作用,波浪的方向主要取决于风向,只有当波向与指状沙洲的深槽一致向岸传播时,才出较大的波浪。台风季节,波浪则相对较大,历史最大波高达到2.3米。
1.2.2.3 潮汐
海门处于南黄海岸线,由于受地形和地球偏向力的影响,太平洋暖流传入黄海后,黄海外侧形成一个复杂的潮波系统。潮汐的产生也是浅海滩涂生物繁衍生长进行水体饵料交换的一个主要渠道。潮汐的涨落流速及时间皆不等,大中小全潮的平均流速分别为0.82米/秒、0.55米/秒,0.33米/秒,落潮流时间大于涨潮流时间,大中水潮平均涨潮时间为5小45分,落潮流时间为6小时07分,大潮最大流速出现在落潮时,流速为1.95米/秒,小潮最大流速为0.85米/秒。海门沿海历史最高潮位6.77米,历史最低潮位-1.04米,平均高潮位3.08米,年平均高潮位为5.41米,平均低潮位0.86米,最大潮差6.39米,最小潮差1.96米,平均潮差为4.41米。
1.2.2.4 盐度
春季:表层盐度在29.53~31.11‰之间,底层盐度在31.32~31.84‰,但受长江中淡水的影响,盐度减小,5月份为27~29‰,在河口附近出现了小于24‰的低值区。
夏季:表层盐度在30.6~32.0‰之间,底层与表层变化不大,少部分海域小于22.69‰。
秋季:底表层盐度在29~31‰之间,由于径流量大为减少,东北季风和台风外围的影响,使得海水充分混合,盐度在这一时期内水平分布相当均匀。
冬季:近岸表面层盐度略高于其他季节,远岸最高值达32.90‰,盐度等值线走向与等深浅走向基本一致。
1.2.2.5 营养盐
海门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是浅海滩涂养殖的生物基础。
磷酸盐:分布特点是底层高于表层,外侧高于内侧,不仅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区域差异也较大。表层最大值夏季为2.40微克原子/升,冬季为6.09微克原子/升,底层最大值夏季2.43微克原子/升,冬季为6.80微克原子/升,平均值以11月含量最高,表底层分别为1.66和1.87微克原子/升,以8月份含量最低,表底层分别0.43和0.62微克原子/升。
硝酸盐:表层最高值硝酸盐含量为8.58微克原子/升,底层最高值含量为11.17微克原子/升,8月份表层硝酸盐含量达到最低值。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远远低于硝酸盐,其分布趋势与硝酸盐大致相同,表、底层的最高值分别为0.90和1.72微克原子/升,亚硝酸盐含量各水层变化较大,自表层至底层呈“S”形分布。
1.2.2.6 主要灾害性因素
1.2.2.6.1 台风
据统计,海门区域大于10米/秒速度的大风天数平均每年为20.7天,台风直接影响的每年为1~2次,对滩涂海域的养殖生产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贝类的迁移十分严重,移苗投入养殖的区域损失较大,因海门所处纬度相对较高,又有启东、崇明、浙江沿海突出部分的掩护,台风中心直接登陆的机率很小,影响海门地区的台风,多数在浙、沪、闽登陆北上或不登陆近海北上的台风。
1.2.2.6.2 赤潮
赤潮是近海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和高密度而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一种自然现象,赤潮发生海域、水体缺氧,造成水生动植物的大量死亡。长江口曾发生过2次赤潮,但海门海域尚未出现过大面积的赤潮现象。
1.2.2.6.3 海雾
冬春交替与秋冬交替时,近海海域常产生海雾,对藻类养殖产生很大的影响,增加了病烂的频率。
1.2.2.6.4 高温与河口排咸水
由于滩涂受潮汐的影响,高温季节中高潮区较长时间不到水的部位,滩面温度急剧升高,部分生物因耐温性耐盐性的差异,加之暴雨及河口排咸水的影响,盐度急剧下降,制约了生物的生长,或造成大面积的死亡。
1.2.2.6.5 大米草
大米草是一种耐盐性植物,引种后大量繁殖,现已成灾,特别是对高潮区滩涂的利用产生较大的难度,同时也加快了滩涂淤积的速度,减少了滩涂的可利用率。
1.2.2.6.6 浒苔杂藻
梅雨季节是浒苔的繁衍高峰期,沿海垦区池塘发生率较高,对鱼虾蟹贝的养殖生产均有制约作用,绿杂藻也是海区藻类养殖的一大灾害,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
1.3 水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分布
海门滨江临海,河沟纵横,全市海域总面积273.47平方千米,海域使用总面积3360.48公顷,其中造地工程用海1411.19公顷,交通运输用海面积403.39公顷,保护区用海面积1545.9公顷。拥有内陆水域面积24.91万亩,其中一级河道水面积7350亩、二级河道水面积11150亩、三级河道水面积19030亩,四级河道及其泯沟、宅沟、横沟等水面积19.74万亩,池塘水面积14129亩。目前从事水产养殖的水域76051亩。根据海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这些水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池塘、水田为主体的纯淡水内陆养殖类型;二是以一、二级河道为主体,兼有交通、运输、防洪、排涝、降渍等功效的综合型水域;三是以处于海淡水交界地区的半咸水水域,一般盐度在5‰以内。
1.3.2 水质状况
全市内陆池塘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符合渔业用水质Ⅱ类标准;河道为长江下游过境客水,加之化工区处理水的排放,其水质超过渔业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主要为长江中淡水、河口排咸水和太平洋暖流的混合,基本达到海水水质Ⅱ类标准。
内河化学耗氧量,在梅雨和高温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每年有一部分池塘会出现泛塘现象,pH值为7.3-8.5,平均值为7.8。
内河池塘水色一般为浅绿色,养殖池透明度在40~100厘米;垦区海水池塘为水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一般小于80厘米;沿海海域,涨落潮时,呈浑浊状,透明度极小,浅水区向远岸,水质逐渐变清,呈绿色或蓝色,透明度逐渐增大。
1.4 水生生物资源
1.4.1 浮游生物
1.4.1.1 海洋浮游植物
根据江苏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1985年),近海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已鉴定的190种。其中包括浮游硅藻166种、变种甲藻21种、变种蓝藻2种和金藻1种。在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中,浮游硅藻无论在细胞个数上或种类上都占绝对优势。其中:骨条藻、角毛藻、国筛藻属、布氏双尾藻、菱形海线藻、盒形藻属中的近岸低盐种类等,出现时间长、分布广、数量大,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甲藻类的角藻属种类也较多。其中还有一部分属高温高盐种,如膜质米管藻和双凹梯形藻等也有一定量的分布。
1.4.1.2 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动物已发现的有98种,其中桡足类46种,水母类33种,栉水母类2种,枝角类1种,磷虾类2种,樱虾类4种,糠虾类6种,毛颚类3种,浮游腹足类1种。此外还有多种浮游幼虫。占优势的种类主要有真唇角水蚤、中华蜇水蚤、中华假磷虾、强化箭虫,此外,背针胸刺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锺水蚤、乌啄尖头蚤、拿卡箭虫、精致真刺水蚤、平滑真刺水蚤、墨氏胸刺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五角水母及短尾类、长尾类幼虫等也有相当的数量,其组成主要为暖温带近岸低盐种为主。
1.4.1.3 淡水浮游生物
海门内河、池塘水域,有浮游植物155种,浮游动物92种。
浮游植物主要以小球藻、毛金藻、再形藻微囊藻、尺骨针杆藻、直链藻、纤维藻、干裂藻、细腹鞘藻为主。
浮游动物以水蚤、多肢轮虫、猛水蚤、刺泡虫、砂壳虫、剑水蚤、无柄轮虫等为主。
1.4.2 底栖生物
1.4.2.1 潮间带生物
海门潮间带共有生物282种,其中植物84种,动物198种。
植物以固着性海藻种类为主,共有84种,其中:蓝藻19种、绿藻15种、褐藻15种、红藻28种、硅藻7种。
动物有198种,其中:环节类幼物52种,软体动物87种,甲壳动物42种,其他动物16种。潮间带各门类的主要种有:文蛤、四角蛤蜊、青蛤、泥螺、西施舌、大竹蛏、缢蛏、托氏螺、福氏玉螺、牡蛎、青蟹、沙蚕、海葵等。
1.4.2.2 浅海底栖生物
海门浅海区底栖生物种类较多,已鉴定的有183种,其中环节动物31种,软体动物78种,甲壳动物62种,腔肠动物4种,棘皮动物6种,腕足动物2种。浅海底栖生物优势种类的组成中有毛蚶、纹螺、榧螺、蛏、葛氏长臂虾、周氏仿对虾、脊尾白虾、鹰爪糙对虾、三疣梭子蟹、大规格文蛤、西施舌及部分沙蚕种。
1.4.3 海洋游泳生物
据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海洋游泳生物(主要为鱼类)有150多种,其中软骨鱼类20种,硬骨鱼类130种。分布在该海域的优势种有50多种,主要有:大小黄鱼、银鲳、乌鲳、马鲛、鳓鱼、黄鲫、棘头梅童鱼、刀鲚、带鱼、鳗鱼、黄姑鱼、白姑鱼、鲨鱼、鲻梭鱼、鲈鱼、鲽鱼、鲅鱼、鲳鱼、乌贼、对虾、梭子蟹及日本鲟等。
1.4.4 淡水生物资源
全市共有淡水鱼类50余种,主要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银鲫、白鲫、三角鲂、泥鳅、胡子鲶、黄颡鱼、黄鳝、乌鳢、鳜鱼、淡水白鲳、翘嘴红鲌、鳑鲏,此外,还有中华鳖、龟、罗氏沼虾、青虾、中华绒螯蟹、河蚌、河蚬、螺蛳等10多种。水生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是水产养殖的饵料来源。沿江生物主要有:蛭、沙蚕、泥寡毛虫、河蚬、蛤蜊、缢蛏、蓝蛤、螺、水虱、白虾、葛氏长臂虾、日本沼虾、泥蟹、厚蟹、手蟹、日本鳗鲡、远东拟沙丁鱼、凤鲚、刀鲚、棘头梅童、银鱼、铜盆鱼、光泽黄颡鱼、中华海鲶、鲈鱼、小黄鱼、弹涂鱼等。
1.4.5 主要可养殖品种
(1)淡水鱼类 以“四大家鱼”为主体的养殖模式,已逐步向名特优新品种过渡,全市内河水域面积24.91万亩,养殖面积7.6万多亩。
(2)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一般与鱼类实施混养,普及率达55.2%,全市养殖面积约5.2万亩。
(3)青虾 近两年来,全市青虾养殖面积有所扩大,养殖单产虽然偏低,但已成为淡水养殖中的一个重要品种。
(4)鳜鱼 鳜鱼是我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品种,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高。
(5)淡水小龙虾 小龙虾是我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品种,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高,全市混养面积3万多亩。
(6)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近年来发展较快,成为我市又一个重要养殖品种,养殖面积达到8000余亩。
第二章 养殖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2.1 水产养殖生产基本情况
2.1.1 发展现状
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070公顷(7.605万亩),水产品总量6.2万吨,渔业总产值35亿元,渔业增加值16.8亿元。
2.1.2 渔业发展特点
2.1.2.1 养殖规模显著减少
“十二五”期间,由于海门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沿江沿海开发和港口建设力度,我市水产养殖面积显著减少。尤其是海水养殖,全部被用作其他行业建设开发。2015年全市养殖面积同比减少4.95万亩,降低33.7%;水产品总产量6.2万吨,同比减少3.2万吨,降低34%。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009年22677吨, 2015年没有养殖,无产量;淡水养殖产量,2009年24178吨,2015年为25000吨。
2.1.2.2 高效设施渔业加速推进
高效渔业规模化养殖面积达32750亩,其中河蟹池塘套养鳜鱼、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13050亩,鱼虾蟹高效混养面积19700亩。已形成了沿江片万亩淡水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宁启高速公路沿线万亩淡水高效养殖基地,河蟹、南美白对虾、鳜鱼、青虾、龙虾等名优产品已成为基地养殖的主导产品。
2.1.2.3 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建设步伐加快
近几年来,我市在着力提高效益的同时,注重质量的提升。目前,已建成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7个,获得省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有“三兴”牌河蟹、“沿江”牌草鱼、“露润”牌干紫菜等21个产品。这些产品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期间,我们订制定了省地方标准——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程已颁布实施。建成了南通华莹海苔食品有限公司、海门市沿江淡水养殖场、国营海门市水产养殖场、海门市长江芦荡养殖场、海门市海秀水产专业合作社、海门市三厂泽鲜水产专业合作社、海门市鸿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海门市新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8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通过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对生产过程和渔业投入品的管理,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2.2 困难与挑战
一是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近年来,由于我市不断加大沿江沿海开发和港口建设力度,海门经济开发区、临江新区等区域有1200公顷沿江淡水养殖水域被填平,用作其他行业建设开发,淡水养殖池塘大幅度减少。海门港新区有2100公顷沿海滩涂划作建设用海,1545.9公顷为保护区用海。这部分海域原来都是我市海水养殖面积,目前海域滩涂只有增殖区和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
二是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不健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不能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滞后,渔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正处在初级阶段,水产养殖龙头企业比较少。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江沿海地区、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投入水平的高低和养殖模式的差别,导致了养殖效益的落差巨大。
五是养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设施渔业占比不高,劳动生产率不够高。
2.3 潜力分析
2.3.1 国内外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国内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已由满足于数量和品种的温饱型需求转向质量安全、营养丰富、消费便捷、功能多样的富裕型和营养型需求,这意味着对水产品尤其是优质产品的需求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天然捕捞的可利用空间不断缩小,水产品量的增长必然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
2.3.2 我市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我市水产养殖业在四大家鱼等大宗品种养殖的基础上主要发展特种水产和地方特色小品种。充分利用我市特有的河蟹、小龙虾等天然苗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河蟹、小龙虾养殖生产,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养殖新品种,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海门“三兴河”河蟹、“沿江”草鱼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鳜鱼、青虾、小龙虾等也都是我市很有影响力的养殖品种。
2.3.3 巨大的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对水产养殖业具有强力的拉动作用
尽管现阶段渔业二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小,但从发展前景看空间巨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将有力地拉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从业者的收入。
2.3.4 科技创新潜力大
海门是科教先进县市,各层次渔业科技人才众多,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本市的渔业科技交流和合作频繁,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果集成展示、科技服务等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必将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规划依据及规划期限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主导功能区规划“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全市水域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水域滩涂资源,有效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全面建立渔业养殖使用权制度,实行基本水域滩涂养殖保护,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养殖业高效化、标准化、设施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现代水产养殖业产业体系和组织体系。
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是以生态安全、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三个安全”为前提,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效益”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以渔业持续、渔区繁荣、渔民致富“三渔并举”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水产养殖业。
3.2 基本原则
3.2.1 科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适度开发,根据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合理规划生产,大力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积极开展渔业节能减排,将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可持续发展。
3.2.2 导向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做到水域、滩涂使用功能明确、产业布局合理,鼓励养殖区转移至水体交换条件好、环境优良的水域,同时尽量减少对水域其他功能利用的影响。
3.2.3 一次规划,分步到位的原则
在具体规划时可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区划规定,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进行养殖功能布局的统一规划,同时根据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3.2.4 因地制宜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布局,做到布局合理,各地区各有侧重,优先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竞争优势的水产品。
3.3 规划依据
3.3.1 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3.3.2 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3.3.3 地方法规
(1)《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
(2)《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4)《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3.3.4 部门规章
(1)《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
(2)《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3)《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3.3.5 规范性文件
(1)《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
(2)《关于稳定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意见》
(3)《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4)《江苏沿海地区千亿元级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
(5)《江苏省防洪规划》
3.4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适用期限为2016~2020年。
第四章 规划目标
4.1 总体目标
明确养殖水域功能区域范围,合理控制养殖面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到2020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现代渔业建设步伐,将市水产养殖面积控制在7万亩左右。
4.2 分功能区规划目标
分功能区规划目标表
序 号 |
功能区类型 |
养殖面积(亩) |
|
2015年已养 |
2020年目标 |
||
1 |
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 |
14129 |
8402 |
2 |
临时养殖功能区 |
61922 |
61947 |
3 |
休闲渔业功能区 |
3921 |
4200 |
4 |
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 |
1388 |
1388 |
合计 |
76051 |
70349 |
备注:休闲渔业功能区、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面积已经计入其他功能区,所以合计栏目面积总数为序号1-2类功能区之和。
第五章 功能布局
本规划中的水域滩涂是指我市管辖的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面。按我市养殖现状和特点,将水产养殖功能区划分为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临时养殖功能区、休闲渔业功能区和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等四大类。
5.1 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
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是指内地水位稳定、池底平坦、边缘较为规则、能够控制进排水(淡水)的养殖水域。全市规划面积为8402亩。规划区域为全市各镇(区、场),主要进行河蟹、青虾、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鲫鱼、甲鱼等特种水产品以及常规品种养殖。该功能区主要发展高效、生态、健康养殖,鼓励开展规模化水产养殖。
5.2 临时养殖功能区养殖功能区
临时养殖功能区是指兼有行洪排涝、调蓄灌溉、交通航运、渔业养殖等多功能的部分四级河道及其泯沟、宅沟、横沟、外荡等养殖水域。全市面积61947亩,其中符合产地质量安全要求,且养殖用水(包括水源)达到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要求的水域列入临时养殖规划。当临时养殖功能与行洪排涝、调蓄灌溉等主要功能发生矛盾时,该规划区内水域的临时养殖功能自然终止。规划区域为全市各镇(区、场),主要进行四大家鱼、鲤、鲫、鳊等养殖。该功能区仅限于发展普养、生态、健康养殖,不得投喂养殖。
5.3 休闲渔业功能区
休闲渔业功能区是指发展休闲渔业的养殖水域,该功能区域面积已经计算在其他功能区域中,因此,休闲渔业功能区面积在规划总面积中不作反映。全市规划面积为3922亩,主要进行垂钓、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
5.4 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
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是指养殖水产品种苗种的繁育水域(区镇级以上原良种场和繁育场等),该功能区域面积已经计算在其他功能区域中,因此,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面积在规划总面积中不作反映。全市规划面积为811亩,主要进行市内绝大部分养殖品种的苗种生产与繁育。
第六章 保障措施
6.1 全面推行养殖证制度,健全渔业生产服务体系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管理,不断完善以养殖证为基础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推动水产养殖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用法律手段保护渔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养殖水域和资源。为保证排涝、抗旱航行的需要,避免各种利益纠纷,本次规划的临时养殖功能区(河道及其泯沟、宅沟、横沟、外荡)一律不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同时,建立健全渔业生产服务体系,大力鼓励、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渔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抓好水产病害测报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6.2 强力推进鱼池标准化改造,不断提高水体生产力
以建设标准化养殖池塘示范区和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为抓手,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后5年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现有非标准化池塘。一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每年对鱼池清淤0.3万亩,增加养殖水体空间;二是有条件的地方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池埂护坡;三是改造、完善排灌设施,逐步达到排灌自如;四是扩大种草养鱼面积,降低生产成本;五是提高渔业机械化程度,添置增氧机、投饵机等。大力建设100亩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创建国家级或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面实行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
6.3 开拓资金筹措渠道,促进现代渔业快速发展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规律,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渔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渔业,建立稳定的渔业投入增长机制。深化“资源互补、合作多赢”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资本、水域、滩涂、技术、经营、管理、劳力等渔业生产各类要素,加强建立多种形式的渔业经济合作关系,调动社会投资渔业的积极性,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集体资金和国外资金投资,努力建成一批以名特优产品养殖基地为龙头的水产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加快水产业的发展。
6.4 建立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一是建立完善的水产苗种选育繁殖体系,建成1个省级以上原种场(包场渔场),尽快建好四大家鱼、鳜鱼、青虾、黄颡鱼、异育银鲫等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基地。二是建立和完善水产种子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依法加强水产苗种行业管理,建立种苗生产企业注册登记制度,审核、发放《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保障种苗质量。三是加强水产种苗进出境管理和检疫工作,防止特有种质流失和病害侵入;四是健全水产苗种推广体系,开展水产苗种推广服务、养殖服务,提高良种覆盖率,不断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6.5 注重提高水产品质量,打造海门水产精品名牌
加强水产品品牌的创建力度,激励企业积极申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要做到创建一个品牌,形成一个特色,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创出一个类似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一样的品牌效应。在养殖生产的过程中,加大投入品的管理力度,加强对产品质量和养殖水环境的监测,增强养殖单位和养殖户质量意识,着力推广生态混养模式,加大水域环境的整治力度。
6.6 认真贯彻执行渔业法规,保障渔业生产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渔业法》及有关法律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危害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二是加快实施并不断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的管理,规范养殖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域滩涂发展渔业生产;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渔业水域养殖的各项支持性政策,将渔业水域养殖证作为享受相关财政补贴、项目申报等的必备条件,切实维护养殖权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治理水域污染力度,全力保护渔业水质环境,保障水产品的食用安全。
附表-1 海门市淡水池塘养殖功能区规划汇总表
规划区编号 |
规划区域 |
现有及规划水域 地理位置(区镇) |
养殖面积(亩) |
主要品种及养殖模式 |
|
2015年已养 |
2020年目标 |
||||
HMDC-1 |
沿江淡水养殖区 |
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 |
4166 |
3862 |
四大家鱼、鳜鱼、黄颡鱼、河蟹、青虾、小龙虾,池塘主养、混养 |
HMDC-2 |
沿江淡水养殖区 |
海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757 |
514 |
四大家鱼、鳜鱼、河蟹、青虾、小龙虾, 池塘主养、混养 |
HMDC-3 |
沿江淡水养殖区 |
临江新区 |
523 |
140 |
四大家鱼、鳜鱼、河蟹、青虾、小龙虾, 池塘主养、混养 |
HMDC-4 |
沿江淡水养殖区 |
三厂街道 |
444 |
343 |
四大家鱼、鳜鱼、黄颡鱼、河蟹、青虾、小龙虾,池塘主养、混养 |
HMDC-5 |
宁启高速沿线淡水高效养殖基区 |
海门工业园区 |
83 |
47 |
四大家鱼、鳜鱼、河蟹、青虾、小龙虾, 池塘主养、混养 |
HMDC-6 |
宁启高速沿线淡水高效养殖基区 |
常乐镇 |
1200 |
695 |
常规鱼类、鳜鱼、黄颡鱼、甲鱼、河蟹、青虾、小龙虾,池塘主混养 |
HMDC-7 |
中部淡水养殖区 |
悦来镇 |
245 |
225 |
常规鱼类、鳜鱼、黄颡鱼、甲鱼、河蟹、青虾、小龙虾,池塘主混养 |
HMDC-8 |
通东沿海片养殖区 |
余东镇 |
560 |
290 |
常规鱼类、鳜鱼、黄颡鱼、甲鱼、河蟹、青虾、小龙虾,池塘主混养 |
HMDC-9 |
通东沿海片养殖区 |
正余镇 |
2602 |
235 |
四大家鱼、鳜鱼、黄颡鱼、河蟹、青虾、小龙虾,池塘主混养 |
HMDC-10 |
通东沿海片养殖区 |
海门港新区 |
1997 |
499 |
河蟹、南美白对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DC-11 |
其他 |
长江渔场、包场渔场 |
1552 |
1552 |
河蟹、南美白对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合计 |
14129 |
8402 |
|
附表-2 海门市海门市临时养殖功能区规划汇总表
规划区编号 |
规划区域 |
现有及规划水域 地理位置(区镇) |
养殖面积(亩) |
主要品种及养殖模式 |
|
2015年已养 |
2020年目标 |
||||
HMHG-1 |
沿江片河沟养殖区 |
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 |
580 |
370 |
四大家鱼、虾蟹,主混养 |
HMHG-2 |
沿江片河沟养殖区 |
海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3234 |
3724 |
河蟹、小龙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HG-3 |
沿江片河沟养殖区 |
临江新区 |
4280 |
4280 |
河蟹、小龙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HG-4 |
沿江片河沟养殖区 |
三厂街道 |
3781 |
3140 |
河蟹、小龙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HG-5 |
沿江片河沟养殖区 |
海永镇 |
175 |
175 |
河蟹、小龙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HG-6 |
西部片河沟养殖区 |
海门工业园区 |
4200 |
5910 |
河蟹、小龙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HG-7 |
中东部河沟养殖区 |
常乐镇 |
4698 |
4987 |
小龙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HG-8 |
“三兴河”河蟹养殖区 |
悦来镇 |
14962 |
13191 |
河蟹、小龙虾、常规鱼类,主混养 |
HMHG-9 |
种菱养鱼区 |
余东镇 |
7199 |
7886 |
河蟹、常规鱼类、红菱,生态养殖 |
HMHG-10 |
通东片养殖区 |
四甲镇 |
6200 |
5843 |
鱼虾蟹生态养殖 |
HMHG-11 |
通东片养殖区 |
正余镇 |
613 |
451 |
鱼虾蟹生态养殖 |
HMHG-12 |
通东片养殖区 |
海门港新区 |
12000 |
11990 |
鱼虾蟹生态养殖 |
合计 |
61922 |
61947 |
|
附表-3 海门市休闲渔业养殖功能区规划汇总表
规划区编号 |
名称 |
现有及规划水域 地理位置(区镇) |
养殖面积(亩) |
主要经营模式 |
|
2015年已养 |
2020年目标 |
||||
HMXX-1 |
沿江休闲区 |
开发区 |
3862 |
3862 |
游览、垂钓、娱乐、休息、度假 |
HMXX-2 |
正余休闲农庄 |
正余镇王灶河村 |
60 |
60 |
垂钓、娱乐、休息 |
|
|
|
|
|
|
|
|
|
|
|
|
合计 |
3922 |
3922 |
|
附表-4 海门市主要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规划汇总表
规划区编号 |
规划区域 |
现有及规划水域 地理位置(区镇) |
养殖面积(亩) |
主要品种及养殖模式 |
|
2015年已养 |
2020年目标 |
||||
HM-1 |
国营海门市包场水产养殖场 |
海门港新区 |
771 |
771 |
四大家鱼及常规鱼类、鳜鱼 |
HM-2 |
海门市正余镇水产苗种基地 |
正余镇 |
40 |
40 |
四大家鱼及常规鱼类 |
合计 |
811 |
811 |
|
附表-5
海门市水域滩涂渔业养殖规划功能区情况明细表
序号 |
规划区类型 |
规划区编号 |
详细地理位置(镇、村、组) |
总面积(亩) |
1 |
休闲渔业养殖 |
1 |
海门市沿江淡水养殖场 |
3861.3 |
2 |
池塘养殖 |
1 |
三星镇新凤村12组 |
2.6 |
3 |
池塘养殖 |
2 |
三星镇新凤村12组 |
16 |
4 |
池塘养殖 |
7 |
三星镇李彬村18组 |
10 |
5 |
池塘养殖 |
8 |
三星镇李彬村18组 |
5 |
6 |
池塘养殖 |
9 |
三星镇李彬村25组 |
12.6 |
7 |
池塘养殖 |
2 |
海门街道沙东村 |
80 |
8 |
池塘养殖 |
3 |
海门街道沙东村 |
95 |
9 |
池塘养殖 |
4 |
海门街道沙东村 |
35 |
10 |
池塘养殖 |
5 |
海门街道沙东村 |
108 |
11 |
池塘养殖 |
6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7 |
12 |
池塘养殖 |
7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11.5 |
13 |
池塘养殖 |
8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6.8 |
14 |
池塘养殖 |
9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7.5 |
15 |
池塘养殖 |
10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12.4 |
16 |
池塘养殖 |
11 |
海门街道振邦村35组 |
60 |
17 |
池塘养殖 |
12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2.5 |
18 |
池塘养殖 |
13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6.1 |
19 |
池塘养殖 |
14 |
海门街道振邦村33组 |
2.5 |
20 |
池塘养殖 |
15 |
海门街道振邦村32组 |
15 |
21 |
池塘养殖 |
16 |
海门街道振邦村31组 |
30 |
22 |
池塘养殖 |
17 |
海门街道振邦村30组 |
6 |
23 |
池塘养殖 |
18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7.5 |
24 |
池塘养殖 |
19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3 |
25 |
池塘养殖 |
20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6 |
26 |
池塘养殖 |
21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5 |
27 |
池塘养殖 |
22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4 |
28 |
池塘养殖 |
23 |
海门街道振邦村 |
3.5 |
29 |
池塘养殖 |
2 |
三厂工业园区副业场 |
343 |
30 |
池塘养殖 |
1 |
临江镇鹤丰村12组 范刚 |
42 |
31 |
池塘养殖 |
2 |
临江镇鹤丰村7组 王信兵 |
84 |
32 |
池塘养殖 |
3 |
临江镇鹤丰村1组 杨海忠 |
14 |
33 |
池塘养殖 |
1 |
常乐镇麒新村25、26组 |
39.2 |
34 |
池塘养殖 |
3 |
常乐镇麒北村16、18、21组 |
48.5 |
35 |
池塘养殖 |
6 |
双河村23组 |
53.9 |
36 |
池塘养殖 |
7 |
常乐镇双河村33组 |
43.5 |
37 |
池塘养殖 |
8 |
常乐镇双乐村22、23、24、36组 |
126.5 |
38 |
池塘养殖 |
9 |
常乐镇培才村1、2、5组 |
57 |
39 |
池塘养殖 |
11 |
常乐镇颐生村28组 |
39.5 |
40 |
池塘养殖 |
12 |
常乐镇振复村5组 |
83.4 |
41 |
池塘养殖 |
13 |
常乐镇振复村5组 |
65.1 |
42 |
池塘养殖 |
14 |
常乐镇为群村官公河(5组) |
59.3 |
43 |
池塘养殖 |
15 |
常乐镇培育村官公河 (36、37、38、42组) |
78.5 |
44 |
池塘养殖 |
1 |
悦来镇云彩村21-23组 |
50 |
45 |
池塘养殖 |
2 |
悦来镇云彩村19-21组 |
50 |
46 |
池塘养殖 |
3 |
悦来镇云彩村29组 |
30 |
47 |
池塘养殖 |
4 |
悦来镇保卫村28组 |
20 |
48 |
池塘养殖 |
5 |
悦来镇射阳村3组 |
40 |
49 |
池塘养殖 |
6 |
悦来镇射阳村9组 |
35 |
50 |
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 |
6 |
正余镇双烈村2组 |
40 |
51 |
池塘养殖 |
7 |
正余镇双烈村30组 |
30 |
52 |
池塘养殖 |
11 |
正余镇五总村8-10组 |
80 |
53 |
池塘养殖 |
13 |
正余镇新岸村16组 |
25 |
54 |
休闲渔业养殖功能区 |
14 |
正余镇王灶河村14、15组 |
60 |
55 |
池塘养殖 |
1 |
余东镇庄烈村25组 |
50 |
56 |
池塘养殖 |
4 |
余东镇启凤街3组 |
30 |
57 |
池塘养殖 |
5 |
余东镇殷忠村38组 |
50 |
58 |
池塘养殖 |
6 |
余东镇新宇村10组 |
20 |
59 |
池塘养殖 |
7 |
余东镇新宇村29组 |
20 |
60 |
池塘养殖 |
8 |
余东镇新富村24组 |
70 |
61 |
池塘养殖 |
9 |
余东镇八一村20组 |
50 |
62 |
池塘养殖 |
1 |
海门港新区大东村2、3组 (东财水产合作社) |
270 |
63 |
池塘养殖 |
11 |
海门港新区包场北渔场 (幸福村11、14组)金伍叶农庄 |
104 |
64 |
池塘养殖 |
19 |
海门港新区刘浩渔场(浩中、六东村) |
80 |
65 |
池塘养殖 |
23 |
海门港新区锦明村6组 |
45 |
66 |
池塘养殖 |
1 |
海门市长江芦荡养殖场 |
700 |
67 |
池塘养殖 |
2 |
海门市长江芦荡养殖场 |
82 |
68 |
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 |
1 |
包场镇新南村1组 |
228.4 |
69 |
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 |
2 |
包场镇镇东村 |
52.26 |
70 |
水产苗种生产功能区 |
3 |
余东、正余、四甲三镇线河道 |
490 |
合计 |
8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