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海门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将紧紧围绕“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这一目标,创新“区域治理现代化集成指挥、‘12345’政务服务总客服、综合执法可视化联动指挥”三大平台,实施五大工程,为海门打造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贡献“智治”力量。
(一)推进联动指挥“拓展升级”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升“12345”政务服务和重大复杂问题联动指挥能力,不断探索事件处置的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1.推进平台升级。全面升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探索从单一热线受理、工单流转功能,向自动语音识别、自动文字录入、自动搜索解答、自动去重分析等智能化手段转变,实现“12345”案件落图定位、自动对比、智能预警。深入推进热线整合,继续优化“一企来”企业服务,完善知识库、专家库等主题库建设,强化对政务热线数据分析研判,为社会治理精准把脉。2.高效指挥调度。推进区镇主要领导进驻指挥中心开展巡查点调、分析研判、应急指挥等工作。细化问题受理、派谴、答复、核查等机制,全流程闭环事件管控。健全区、镇、村、网格四级指挥调度,不断丰富和拓展实战演练方式和内容,紧贴区域治理实际,突出区镇联动,强化部门协同,切实提升应急实战指挥能力。3.深化综合执法。升级执法记录仪等前端设备和研发后台监管平台,推动执法视频实时回传,全时感知执法过程。结合7支综合执法队伍业务特征,推进个性化开发,打造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执法人员日常巡查全记录、工作过程全留痕、执法办案全监督,实现执法过程在线指挥、远程提醒、现场纠错,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二)推进网格管理“提质增效”工程。围绕网格化管理阵地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精细化建设要求,以建立健全“网格吹哨、中心联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为牵引,强化岗位管理,提升服务能力,规范运行机制,着力打造富有海门特色的“十分钟”网格服务圈。1.夯实网格阵地规范化建设。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组织架构,全面实现建设、赋权、考核“三到位”,建好1058个网格服务驿站。优化调整完善网格事项责任清单,推动职能部门把工作纳入网格,力量下沉网格。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治理部门进社区、入网格。进一步深化“警网融合”机制,全面推进“平安前哨”工程建设,依托“新百千万”工程,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健全、协作通畅、运行高效的“警网”融合联动工作体系。2.提升网格队伍专业化水平。严格按照“一人一格,一格一专”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一长三员”(总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网格信息员、网格指导员)配备。全面实行网格员“招录先申请、过程要参与、入职先培训、调整先报备”四步管理制度。探索“巡办分离”,将网格员和村(社区)干部分离,规范网格事件处置流程,提高网格事件处置效率。研发网格队伍综合管理平台,引入智能考评,实现定位查验报到、轨迹查验巡查、记录查验内容。3.促进网格服务精细化发展。做实“十分钟”网格服务圈,充分发挥网格员“铁脚板”力量,从群众关心事、烦心事、身边事着手,向辖区网格内有需求的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关怀对象,提供帮扶救助、代办代缴、心理疏导等服务,以服务质效促进网格化服务管理知晓满意率不断提升。
(三)推进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工程。建全数据分析研判机制,紧盯关键领域、重点问题,准确把握社会治理规律,在数据分析、预警、预测上取得新的突破,真正把风险隐患解决在未发之时。1.突出全量汇聚。不断优化重大事件认定标准和报送流程,建全上报、比对、推送、通报等机制。进一步拓展重大事件报送来源,优化区域治理现代化集成指挥平台,加强与公安、信访、网信等重点部门的有效联动,打通“12345”、网格化等线上线下、主动被动的信息采集汇聚通道,提升数据汇聚的质与量,实现“一门汇聚,全域感知”。2.突出精准研判。以数据为支撑,围绕社会发展热点、企业发展堵点、群众关注焦点,综合利用系统数据资源和高校、专家等社会资源开展专题调研、分析,加强对治理数据的多源比对和分析研判,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3.突出预警预测。紧盯关键领域、重点问题,提升对高频次、敏感性、苗头性群众诉求的洞察能力,实现对风险隐患的主动预警,快速上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模型,健全监测预警功能,落实预警信息的“交办、核查、处置、问效”闭环运行管理机制。优化监测预警评价办法,建立预警事项核查比对机制,倒逼主动发现。
(四)推进全域数据“赋能治理”工程。坚持用数据服务决策,服务管理,服务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推进数据共享,深化数据应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1.提升数据集成共享质效。按照“应汇尽汇”的原则,持续推进视频、数据资源归集,打通部门、区镇数据壁垒。做好数据资源的治理和编目、发布工作,深化基础信息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项目评审管理机制,紧贴海门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趋势,选好评好把关好全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按照“以用促建”,创新建设各类主题库,推动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经济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2.推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行”的原则,编制《海门区智慧城市一网统管 “十四五”规划建设方案》,高标准构建“城市大脑”。采集城市公共交通、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重大领域以及重要区域信息,深化拓展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信息模型建设,打造智慧城市数字底座;重点推进智慧燃气安全监管、城市综合管理、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文明城市智慧管理、智慧农业等平台建设,全力推动“物理空间、硬资源”向“数字空间、软资源”融合转变,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智慧感知、分级推送、可视指挥、高效处置。3.深化数据赋能创新应用。围绕基础平台、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社会稳定、民生保障等“五大领域”,加快监测预警平台开发调研、规划和建设工作,快建早用。加强与南通市指挥中心技术对接,深度应用危化品车辆监管、群租房管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等创新平台功能。积极探索视频智能分析在排查违法建设、文明城市长效管理、长江大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五)推进队伍建设“能力提升”工程。以锻造区域治理“狼性”团队为根本,强化队伍作风建设、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设,打造作风优良、水平一流的新时代区域治理尖兵群体。1.强化作风建设。将打造服务型区域治理队伍作为工作重点,深化全系统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效能建设,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常态化开展“两在两同”、“五比一争”系列活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大讨论、大比拼,以争先创优、攻坚有我的良好状态推动各项工作争第一、创唯一。进一步加强先进事迹、英模典型等学习,有效提升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锐气。2.建好培训体系。聚焦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重点,在智慧城市建设、数据赋能应用、应急指挥调度、网格精细治理、政务热线服务等方面,统筹各类学习资源,进一步提升队伍能力水平。开设区域治理课堂,定期邀请高校教授、区域治理专家来海授课,共同解决区域治理难点。分层分类开展参观学习,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积极应用于海门区域治理工作实践。进一步发挥网格学院“线上+线下”资源,打造24小时在线的学习园地。通过优化学习内容、模拟场景演练、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建强提升综合素养、培塑优良作风的培训阵地。3.强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督查指导,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勤管理、业绩评价、效能激励等机制。加强对基层指挥中心(网格中心)考核管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到线上评价与实地督查有效结合,及时发现问题,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加强考评结果的有效应用,把考核结果应用于整体工作绩效评价及个人绩效奖励、先进推选、选拔任用,真正奖优罚劣,有效激发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