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市水利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按照年度水利建设目标任务,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奋力推进疏港运河及套闸工程水行政批文报批、防汛防旱防台、镇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前期工作、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和学校饮水安全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通吕河、通启河疏浚、县乡河道疏浚、农村河道拆坝建桥等重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标准起草我市《推进水利现代化实施意见》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南通市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之年。我局不等不靠,主动思考,认真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对全市水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初稿)。8月初,该《实施意见》由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以海委发[2011]27号文件下发到全市各地及相关部门,为做好“十二五”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我市在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工作、水资源管理、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力争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二、高质量推进农村水利建设
一是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今年以来,我局在推进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全面总结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项目区一线抓好调查研究,主动沟通联系,科学制定方案,把工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细做实,把工程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想深想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规范有序推进工程建设。目前,总投资2767万元、涉及4个镇、5.67万人口的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于10月12日完成招投标,已进入施工阶段;总投资788万元、涉及35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已全面完成。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了县级初步验收,整体工程已移交乡镇,即将接受南通市级验收。
二是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根据省水利厅有关文件批复精神,我局倒排工期,科学组织总投资2782万元(土方193万方)的通启河疏浚整治工程,今年1月份完成了工程建设内容,9月初通过了工程完工验收和档案专项验收;针对总投资2984万元的通吕运河海门段治理工程由于前期概算偏低、招标时间较长等原因影响工期建设的情况,我局进一步加大组织和监管力度,主动协调有关单位合力推进工程建设,经多方艰苦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是实施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该项工程第一期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任务涵盖13个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园区,主要新建灌溉泵站19座,排涝站1座,微喷滴管7500亩,疏浚园区河道196条段,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5万亩, 10月初通过了南通市财政局、水利局组织的联合验收。二期工程总投资约15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涵盖7个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园区。规划新建灌溉泵站10座,微喷滴管3760亩,疏浚园区河道土方18万方,已于10月26日开标,现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四是实施了县乡河道疏浚工程。根据年初确定的“完成县乡河道疏浚土方100万方”的目标任务,我局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对县级河道圩角河北段、通启河段(瑞祥大桥东640米)、海门河段(民生河到青龙河)等进行疏浚,目前,圩角河北段、通启河段(瑞祥大桥东640米)疏浚已完成;海门河段(民生河到青龙河)疏浚工程正在组织实施。在乡级河道疏浚上,各乡镇正在组织实施中,计划41条(段)、71.7万方土方,至12月20日已完成90%的工程量,年底前将全面完成。
五是实施了农村沟河疏浚工程。今年年初,为切实改变村级沟河疏浚任务年年下达、情况不太理想的状况,我局主动求变,把资金奖补与任务完成情况全面挂钩,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由过去每年一次的年度考核,变为月检查,季考核,有效调动了镇村参与沟河疏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12月15日,全市有85%的行政村完成了疏浚任务,其余行政村也在紧张施工中。同时,结合全市开展的创建生态示范村活动,探索河道长效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继续加大沟河长效管理力度,全面实施乡级河道整坡美化工程,不断提高长效管理效能,为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水生态环境“三清一绿”目标创造了条件。
三、高起点定位镇村供水管网改造工作
自9月初以来,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安排,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领导精力、骨干队伍、技术力量向镇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集聚,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快节奏推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只争朝夕的精神、满腔热情的干劲、真抓实干的作风,有序、高效、规范、务实地推进镇村管网改造工程前期工作。组建了5个督查小组,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对各地前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先后编发了8期工作简报,处理市政府办文单4件,及时传达有关会议精神,宣传好的做法,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目前,各地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规划设计论证已圆满完成,地形测量和施工图设计已接近尾声,已进入招投标准备阶段。
四、全方位开展评议整改工作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我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人大评议工作,以积极进取的姿态、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方案,扎实推进整改工作。始终坚持“通过自身努力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迅速整改,不能一步解决到位的问题全力整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尽心尽力不推诿,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向上反映”的原则,整改落实52条次批评、意见、建议,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队伍建设有新形象,水利工作有新进展,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及广大人民代表的高度认可。
五、全天候组织防汛防旱防台工作
年初,为确保我市江海堤防主汛期安全度汛,我局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的总体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防汛防旱准备工作。组织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江海堤防、涵闸等各类水利工程进行逐个工程、逐个项目的认真检查,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针对今年降雨明显偏少、旱情异常严重的实际,我局及时调度海门港闸全力引水,共引水22潮次3100多万立方,指导镇村拆坝建桥(涵),疏通坝头坝埂,开动68座泵站提水抗旱,有效缓解了旱情对全市工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主汛期到来后,我局带头落实岗位责任制,始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做好汛情通报、水情调度、上传下达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共排水217潮次、1.9亿立方米。特别在台风“梅花”影响我市时,我局迅速启动防台应急预案,成立督查组分片督促指导,由于准备工作充分,有效化解了台风“梅花”对我市的外围影响。
六、全身心服务沿江沿海开发
今年以来,为确保我市沿江沿海开发有序推进,我局继续指定专人与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沟通联系,定期了解疏港运河及套闸工程的进展情况,最大限度地取得上级水利主管部门支持。特别是在水行政批文报批关键时期,多次赴上级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切实加大攻坚力度,取得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海门市东灶新河河道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及临江水功能区调整水行政批文,还配合临江新区实施新江堤质量检测工作和土地回购工作。
七、认真抓好水政水资源管理
今年以来,我局结合“中国水周、世界水日”,深入企业、学校和有关部门,搜集汇总了近几年来节水型社会建设资料、图片,投入1.7万元制作了16块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展板,编制上报了海门市节水型建设中期评估报告,顺利通过了在南通召开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期评估检查,创建南通争妍染有限公司和海门贝斯特精细化工等2家节水型企业和1家节水型社区。严格落实水行政执法定期巡查制度,积极开展汛前一、二、三级河清障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种水事违法行为,立案查处水事案件4件,一般性水事举报21起。同时,继续实行非主汛期每周2次、主汛期每周3次的巡查制度,较好地维护了我市正常的水事秩序。今年,还加大了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依法治水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加大了“三费”的征收力度,年内追缴水资源费59.3万元,完成征收水利工程水费410万元,水资源费421.4万元,河道堤防占用费30万元。
八、一丝不苟做好水利普查工作
我市水利普查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市实际,努力做到“六个落实”,即机构落实、场所落实、队伍落实、资料落实、方案落实、经费落实,已高标准完成了普查对象清查登记、普查静态数据的收集、1至10月份普查动态台帐指标的收集整理和录入、普查对象坐标点的采集和事中质量市级自查和省级抽查等工作。在南通地区实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录入清查数据、率先上报整改报告、率先通过审核验收、率先抓好清查质量。其主要做法在《中国水利报》和江苏水利普查网上得以刊登。11月初,又在全省水利普查推进工作会上议作经验交流,得到了省厅领导的充分认可。
九、切实提升队伍素质
针对我市水利队伍存在专业技术力量不强、人才队伍结构断层、活力不足等问题,局党组提出了“引进充实、培训提高、交流使用”的队伍建设思路,一方面,立足于现有人才队伍现状,围绕“政策法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技术、防汛防旱和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业务专项培训,另一方面,加快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5月初、12月初,配合市人社局到有关院校招录应届本科毕业生8名充实乡镇水利站和涵闸系统。
十、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为防止水利工程建设中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我局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完备的内外监督体系,更加突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招标投标、投资计划执行、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进行稽查和监督。同时,始终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当作首要任务,注重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深入开展党员干部“510思廉日”、“算好廉政账”专题教育月活动,并开展主要领导集中上党课等形式,使《廉政准则》、《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九不准”》、《水利系统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八要八不要”》等制度入心入脑、落实到位,进一步树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水利人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