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流通领域现代化建设,拉动消费增长,2022年区商务局将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外资工作提质增量,外贸工作稳中求进,内贸流通工作阔步前行,努力实现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上述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外贸持续保持稳增长
1.多元发展稳外贸。一是培优扶强外贸企业,出台外贸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3家。二是探索发展“互联网+外贸”跨境电商的新路径、新模式。三是加大与广交会、进博会的对接深度和广度,不断放大国际性展会溢出效应。五是加强对接联动,联合海关、信保、金融等部门开展企业“走访日”活动、建立外贸风险预警机制、“走出去”企业补给站等,打好稳外贸“组合拳”。
2.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我区市场采购贸易虽然平稳增长,但与义乌、广州等市场相比,出口量还比较小,就是和同省的常熟相比,在平台和功能建设方面尚有距离。通过对常熟“市采通”的学习,在平台上主要缺失了“货源可溯”和“收结汇”二大功能。2022年,在市场采购贸易方面我们准备做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完善平台功能。在市场采购贸易综合管理系统平台上增加“收结汇”功能(已和海门中信银行对接),努力并提高市场采购贸易主体的收结汇。同时充分利用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优势,围绕南通家纺产业和南通本地产品,鼓励拼箱组柜和无票出口企业扩大出口。二是提高纺织品和南通本地产品出口比例,改变专业化市场市场采购贸易不专业的状况。目前纺织品占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比例为17%,提高至30%。三是探索并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按出口额千分之二征收,为国家提供标准和规范。四是进一步探索市场采购贸易和跨境电商的融合发展,逐步开展家纺产业和南通主要产品出口国海外仓布局,积极探索新业态融合发展。
3.积极培育跨境电商。虽然海门被评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但海门的跨境电商仍属起步阶段,和南京、苏州相比还相差甚远,和国内的深圳、杭州根本无法相比。为解决这一问题,准备在深圳开展“蹲苗计划”。即在深圳设立跨境电商(海门)产业园,为海门的企业培育跨境电商人才,孵化成熟后回归到海门跨电商产业园发展。形成“南孵化北发展”的格局,以此推动海门跨境电商的发展。
根据《南通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要求,结合先进地区经验和我区实际,在南通市商务局的指导下,在深圳坂田天安云谷二期“数字化产业园”租赁了725平方米,实施建立海门跨境电商(深圳)产业园。目前三星镇国有公司已和深圳签订了租赁协议,正在积极寻找深圳跨境电商产业园的营运团队。希望通过一年的培育和发展,引进跨境电商企业不少于8家;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年;开展各类人才培训人数300人次/年,为企业输送跨境电商人才不少于80人次/年;针对主导产业,开展跨境电商招商活动不少于2次/年。近期,准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培育跨境电商的发展。
为了完善跨境电商配套发展,积极构建国际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准备在全球纺织品集散中心建设集展示、仓储、销售、配送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海外仓。通过“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海外仓集群”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外贸”,推进纺织品市场转型升级,实现专业化市场外贸新业态融合发展,创造外贸新业态融合发展“海门模式”。
二、夯实外资工作基础,外资利用水平新提升
一是加强项目储备。持续推动招商职能部门、各区镇,特别是具备重大外资项目承载能力的园区,进一步加强外资项目信息的捕捉力度、外资项目的引进洽谈力度、落地外资项目的建设推进力度。二是加强龙头带动型、科技引领型外资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功能机构的引进与培育,突出高端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医疗养老教育等新准入行业利用外资的力度。三是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来源地,加强欧洲、日韩项目的引进,打破实际利用外资主要依赖香港的局面。四是进一步调整对区镇利用外资工作的考评办法,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调动区镇外资工作积极性。
三、激发内需新活力,加快贸易繁荣发展
培育新业态促进消费多元化。进一步发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催生出的无接触配送等新的消费业态和新的消费模式作用,引领消费不断升级。提高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围绕个性化、定制化、小众化等品牌消费需求,引进品牌首店,提升消费水准。鼓励、促进医疗健康、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交通通信等新兴服务性消费,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发展“单身经济”“婚庆经济”“她经济”“童经济”“银发经济”“夜经济”等消费新模式,激发消费潜力、活力,繁荣贸易业发展。
一是组织大型商超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利用各类节假日和消费黄金期,积极组织各大型商超开展促消费活动。春节期间投入政府资金,发放电子消费券,激发消费活力。二是招引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5家,增强消费供给,提升海门百姓消费品质。三是做好高质量考核社消零指标争先进位工作。与统计局、税务局等社消零评估体系中权重较大的部门加强联系,做好限上批零住餐企业数据统计上报工作。紧盯重点区镇的统计数据上报,尽最大力度推动社消零指标实现10%左右的增长,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再入库103家,为海门贸易额的稳步提升助推加力,全力冲刺高质量考核指标进南通前三名。
四、抓住发展新机遇,外经发挥新优势
一是鼓励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开展企业专题业务培训,帮助企业了解共建国家投资环境,特别是做大做深以色列高端劳务市场。二是动员区镇引导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引导纺织服装等老大密集型生产企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优惠优势,赴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整合国际要素资源,优化全球投资布局,开展跨国并购,延伸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大对企业的服务保障。进一步指导境外企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加大与上级沟通,与保险公司对接,推进中信保统保平台,并推动境外企业的境外雇主责任险,为企业用工降低风险。
五、增强发展新动能,电子商务实现新突破
一是着力推动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推动全区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成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计划培训电商专业人才3000人次,以人才带动电商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经营氛围。三是深入挖掘社区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电商发展模式,计划举办家纺及红木直播活动各一场。
六、扩展口岸新资源,持续提升开放水平
一是围绕开放口岸发展为重点, 协调联检单位积极服务于开放码头企业, 为码头企业承接境内外大项目产品提供保障和机遇。二是配合海门港新区港区设施建设,以中天、通用码头提升发展为目标,加快融入大通州湾联动发展,加强口岸功能建设, 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不断提升各类货物通过能力,承接集装箱及大型产品能力。三是推进中天开放码头建设进度,协助做好与上级口岸、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对接工作,力争明年上半年开放码头申报成功。四是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进口货物指定口岸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