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力扩量提效,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
1.突出招商。持续实施“百人千企”招商大走访,加大“沪苏攻坚”力度,在沪苏地区筹划举办外资招商会,联合上海素维咨询、平谦国际等举办外资企业沙龙等重点招商活动。
2.突出重点。一是抓好在谈外资项目的推进,特别是永旺、格力高、康塞尔、柏德、高峰淀粉、凯悦酒店等,争取早签约、早落地。二是抓好挖潜,华通、友通、泰森等企业均初步同意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三是抓好QFLP(境外私募投资基金)设立,积极组织开发区、金融局推进新加坡软杉集团设立3亿美元境外投资基金,开拓外资招引新渠道。
3.突出协调。一是加强对上沟通,提高上报数据的确认率、确保制造业外资项目的确认;二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发挥外资专班功能,为重大外资项目的落地提供要素、资源保障;四是提升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压实各区镇外资工作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外资项目招引攻坚年”行动,紧盯在谈外资项目,实行专班推进、靠前服务,确保全年外资到账4.725亿美元。
二、聚力创新提质,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
1.稳住外贸基本盘,继续保持第一方阵。继续密切关注全区外贸重点企业每月进出口情况,做好同期数据监测工作,精准服务企业。重点关注招商局重工(重吊船、运维船等5艘外贸船,出口额30亿元)、当升科技、艾朗风电等重点外贸企业,确保完成全年外贸任务360亿元。
2.扶持培育大企业,龙头企业竞相发力。全年力争新增外贸进出口超50亿元企业2家(招商重工、当升科技),超20亿元企业1家(中天钢铁),超10亿元企业2家(燕达重工、艾朗风电),同时积极挖掘外贸新动能、新增量,培育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不少于20家。
3.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组团出海”,及时发布各类展会信息及申请流程,确保展会奖励资金及时到位,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和RCEP协定国家展会,引导企业巩固夯实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努力抢订单、保份额。
4.加快发展新业态,深化特色发展模式。深化“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产业带”联动发展模式,发挥国企优势,不断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全年新增跨境电商企业不少于30家,出口额不少于4亿元;布局建设海外仓1-2个;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便利度,积极推动企业争创海关AEO认证企业。
5.服务协调强保障,持续提升服贸规模。支持慧聚药业、倍合德等服务外包重点企业争创国家级服务外包成长型百强企业、省级服务贸易重点企业、省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挥海门生物医药领域核心特色,做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认定工作,提升贸易数字化程度,特别是KPO、ITO等知识密集型领域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占比,激活服务外包创新发展新动能。组织企业参加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三、聚力供给提优,激发居民消费新潜力
全年预计社消零总额532亿元,增长6.5%。批发业销售额514亿元左右,增长5%左右;零售业销售额177亿元左右,增长15%左右;住宿业营业额3.6亿元左右,增长10%左右;餐饮业营业额18亿元左右,增长10%左右。
1.持续实施消费促进行动。利用节假日开展“暑期谢师喜庆宴”、“中秋国庆双节感恩促销活动”、“双11·嗨购节”、“双12·嗨购节”等促消费活动,持续打响“约惠海门·品质生活”品牌,用好税收补贴政策,促进汽车、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
2.大力实施企业倍增行动。盘活存量找增量,优化在库企业结构。围绕存量和增量两个方向发力,深入企业宣传升限入库奖励政策,引导商贸企业实现月度、年度升限入库。全年招引10亿级销售额的批发企业不少于3家,新增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不少于150家,加快海鸿集团与浪潮集团供应链合作公司的设立,下半年完成贸易额10亿元以上,加快三星镇批发企业“大个体”入库,10月份入库数50家以上,净增批发销售额25亿元。
3.深入实施载体建设行动。以“一示范四城市”为引领,加快打造主城区和三星镇、海门港新区“一主两副”商业中心,优化实体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提升服务能级,增强商业集聚力和辐射力。一是实施商圈扩容提质工程,锻造增长新动能。加速府南版块商业布局,推动永旺超市落地建设,加快洲际酒店建设进程,同时打造“圩角河”生态滨水生活体验街区和“謇公湖”城市全景生活沉浸式体验街区两大体验街区;优化师山广场布局,加速师山广场南地块项目建设,尽快恢复老城中心商圈人气;加快推进福朋喜来登酒店、红星美凯龙海门店、原大东方碧乐汇等项目按时开业。二是实施县域商业体系挖潜升级工程,夯实发展强支柱。优化升级城乡商业设施,提质建设解放路步行街等商圈,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继续改造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加快推进三星叠石桥商业综合体(电商城)商业布局、海门港新区万达广场(预计2025年9月开业)和中天五星级酒店建设(预计2023年9月开业)。三是继续实施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打造工作新亮点。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鼓励发展以连锁超市、便利店、餐饮店、药店及生活服务为主的业态,逐步推进老城区现有大型社区级商业中心升级改造。
四、聚力保障提级,形成安全生产新格局
持续推进商务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推进餐饮场所“瓶改管、气改电”工作;加快推进餐饮燃气商户安装工业或商业级报警装置;持续开展成品油市场安全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按照“三管三必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要求,坚持安全生产季度检查制度,压实企业、属地、部门各方责任;建立工作通报和约谈警示机制,安全生产工作通报不少于4次,确保商务领域安全形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