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我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在项目攻坚、产业提质、文旅融合、品牌塑造、文化传承、市场治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1.聚力守正创新,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聚焦项目招引建设。强化区镇两级招商队伍信息互通与协同,建立项目研商与对接落地机制,提升项目决策专业化水平。加大数字文化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深度融合。对标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办法,推进新开工文旅项目,紧盯2024年竣工项目,做好项目竣工转化申报。跟进2025全区重大文旅项目及省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一项目一专班”和任务清单化、责任化、节点化管理,推进謇公湖陆地游轮等15个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快运营。二是聚焦市场主体培育。加快规上文化企业培育,对照全年目标指导各区镇按月制定完成数,及时跟进服务新企业经营情况,做到育增量、挖存量。走访辅导在库企业,精准对接需求,提供“菜单式”“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实现政策直达企业,做好综合性保障,以推动企业发展促进开票销售数据提升。加速网络视听等数字文化企业招引培育,推动临江动漫小镇创建省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集聚区。8月举办第三期“文旅讲堂”活动,中秋前后举办第二期“海门文旅大家说”活动。三是聚焦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级试点工作。以“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IP为核心载体,系统整合非遗工坊、田园综合体等特色项目,推动农文旅业态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沉浸式乡村体验场景,打造集文化传承、生态观光、研学线路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在活态传承乡村文脉、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价值等方面形成示范经验,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海门方案,做好试点创建收尾工作,系统梳理成果,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级验收评估。
2.聚力精准施策,提振文旅消费市场活力。一是丰富产品供给。推动“百业+文旅”,提升“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低空旅游、自驾露营旅游等新业态项目。深入开展文旅资源调研评估,对青龙港1806、常乐古镇、余东古镇等重点文旅项目开展实地调研和科学评估,系统梳理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实施景区培育提升行动,重点推进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环境整治与服务品质“双提升”工程。办好“四季江海”主题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重点举办“点亮海门之美”文旅夜市、第七届江海文化旅游季、“寻味海门第四季”等特色活动,全方位构建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的文旅新风范。二是深化品牌打造。办好KPL王者荣耀夏季赛、中乙足球联赛、第二届海马等文体赛事活动,在江海文化公园、大有境商圈等地常态化举办“苏超”第二现场足球之夜活动,强化赛事引流与消费转化,积极引导张謇故里景区、颐生文博园等景区开展非遗文创、特色商品等促销优惠活动,塑造赛事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将观赛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升级,支持海永沙南村、海门街道振邦村、余东富民村、悦来保民村等特色村完善设施,大力发展精品民宿、非遗体验、田园综合体等业态,培育乡村旅游新名片。三是加强文旅宣推。在宣传推广方法上迭代升级,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紧密结合苏超、KPL电竞等文体旅热点开展个性化宣推营销,深度推介海门文旅资源和旅游、文创产品,加强互动性、趣味性。借助国家、省、市级文旅推介活动,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全面提升“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影响力。
3.聚力优质共享,提升公共文旅服务效能。一是持续提升文化阵地效能。以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契机,推进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夯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基础。统筹利用各级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家门口看大展”“家门口赏好戏”“家门口享非遗”等示范项目,深化免费开放内涵、拓展覆盖广度,畅通群众享受优质文化资源渠道。二是全力打造“四季有戏”品牌。广泛开展“江海之春”“海门之夏”“四季村晚”“艺润东洲小剧场月月演”等群众性品牌活动,精心策划“南艺惠民演出进商圈”活动,让艺术走出校园、走入百姓、点亮商圈。举办海门保利大剧院暑期嘉年华和“海门有戏·江海文化戏剧节”,以“重磅剧目、多元演出、类型融合”打造真正“全民参与”的戏剧节日。组织优秀剧目巡演、非遗项目展示,丰富艺术培训和精品展览,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社会共鸣”的文化生态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三是探索文化资源配送新模式。在传统文化“四送”基础上,通过“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优化文艺资源供给,支持群众线上提需求、给评价,赋能场馆按需创作与配送,推动服务模式由“单向供给”向“精准配送”转型。
4.聚力攀高逐新,打造海门特色艺术精品。一是把牢创作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秉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着力推出更多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文艺精品,力争在各级各类艺术作品评比中实现新突破。二是多出精品力作。打磨剧目《谎言》《孟姜女过关》《爸妈那些事》《位子》,力争年底搬上舞台。常态化举办“生态家园”田园山水画展等展览,实现全年组织创作书画作品600件以上,力争省级以上获奖、入展书画作品不少于50件。三是强化人才培育。实施靶向式人才培养计划,与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可担当重任的领军人才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为艺术繁荣提供支撑。
5.聚力活化传承,强化文保非遗传承发展。一是深化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完成海门区“四普”工作,建立海门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完成徽州会馆厅堂、张氏宅园旧址、武进士故居修缮工程,配合做好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旧址安防、消防省级验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加强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创新实施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完善三级文物安全管理机制,压实文物安全责任。二是提升非遗融合效益与转化能力。探索拓展“非遗+”融合路径,促进非遗与旅游、节会、展览等融合,将非遗深度融入国庆、中秋等重要节点,策划举办非遗购物、美食等主题活动,推动非遗资源转化,让消费者感受“老艺新传”的独特魅力。三是强化非遗传承传播与品牌塑造。遴选申报一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造一批示范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非遗工坊。聚焦海门山歌、沈绣、倪琴、色织土布等特色鲜明、品牌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提升非遗普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水平,优化非遗项目“六进”展演模式,依托各类文博场馆计划开展非遗社教展示展演活动15场。
6.聚力综合治理,保障文旅市场平稳运行。一是推进综合集成监管。扎实开展文旅市场综合整治,探索长效监管机制,更好统筹市场繁荣发展与行业安全稳定。深入实施“旅游行业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及“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等,营造规范有序便利的市场环境。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开监管、全周期服务提升,加大职能转变,规范权力运行,提升办事效能。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柔性”执法。常态化做好广播电视日常管理。三是筑牢安全防线。狠抓行业薄弱环节,提升“四化”治理水平,推进文保单位古建修缮、A级旅游景区安全评估项目。继续组织好文旅行业单位和负责人专题培训,提升事故排查和行业消防标准化建设能力。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及时准确掌握行业企业底数清单,压实区镇、部门、企业主体“三方责任”,提升基层安全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