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锚定发展第一要务,精准聚焦“四个着力点”,以产业思维、项目思维、商业思维、创新思维、市场思维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两项工作机制”“十二项专项行动”和“四项重点工作”,奋力实现文广旅工作攀高争先,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持续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品牌。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1.文旅产业厚植发展优势。积极培育文商体旅健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锻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一是靶向发力强招商。发挥海门文化产业招商中心统筹功能,创新“一业一策+招商”,瞄准电竞、动漫、微短剧等新赛道,赴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开展“敲门招商”,累计拜访90余次,对接深圳市南通商会等商协会及重点客商企业50家。举办2025南通市(深圳)数字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海门专场活动,签约灵游互娱南通研发中心等14个优质文旅项目。起草“促进海门电竞游戏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举办“文旅讲堂”,邀请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江苏省苏州干部学院兼职教授、苏州石湖智库特约研究员王斌,深度解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与文化产业链招商》;与区投资服务中心联办招商实务业务交流会,提升文广旅干部队伍“懂招商、会招商、能招商”专业化水平;举办“海门文旅大家说”文旅企业家暨文化艺术人才沙龙活动,与文旅企业家、艺术家代表围桌共话,开门纳谏,组建文旅发展智库,促进资源链接、业务拓展与产业协同。二是精准攻坚抓项目。强化项目驱动文旅产业发展,总投资额35亿元的漫心谷民宿等13个项目入选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数量全市第二),上半年完成投资9.24亿元(占年度计划69.28%)。湖畔街区(謇公湖陆地游轮)项目入选省级文旅重点项目。成立由区分管领导挂帅的2025全区重大消费供给文旅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实行“一项目一专班一调度”,定期调度洲际花博园、电竞中心等15个重点项目进展,推动项目高效落地见效。举办全区重点文旅场馆负责人座谈会,围绕府南琳湖街区等重点文旅消费项目共商发展良策。海门电竞中心于6月10日正式启用,截至目前举办电竞赛事8场,带动周边餐饮、酒店及文旅消费显著增长,初步形成“赛事+产业+文化”生态圈。组织有迈体育Hero电竞项目申报省级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资金,同步指导区镇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上级资金,已完成余东古镇保护开发等5个重点项目储备入库,强化申报材料全流程管理,切实提升政策资金申报质效,夯实发展支撑。
2.文旅消费持续扩容提升。深入开展文旅促消费活动,惠民举措持续推出、消费热情持续高涨,显著提升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一是举办特色活动。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举办第六届东布洲动画周,吸引行业内近千人参加,期间召开文化产业交流对接会,推介区级文化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东布洲动画基地产教融合综合体等项目成功签约;举办首届电子竞技大赛,吸引24支专业战队、120余名选手同场竞技,线下观赛人数超2000人次;“五一”期间在青龙港1806、张謇故里景区、颐生文博园等地举办特色文旅促消费活动,接待游客41.3万人次,拉动消费3.02亿元,增幅超13%;6月13日-15日承办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宣传展示活动,齐聚百项省内非遗,接待市民游客近10万,直接带动各类消费超200万元,活动全网点击量近300万;6月20日以创新为媒、品牌为名举办“潮起江海 创享未来”2025海门城市消费品牌发布会,发布21批次“海门造”日用消费品,将足球元素深度植入家纺、红木、希诺杯等海门特色产业体系,打造“赛事引流-消费升级-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线上观看超100万人次;在江海文化公园、大有境商圈等多地举办3场苏超观赛“第二现场”活动,吸引超万名观众现场观赛,带动消费近千万元;7月11日-20日成功举办第二届东布洲国际艺术节,158场演出及活动,汇聚100多名艺术家,吸引3万多人现场参与;7月11日组织“中外艺术家乐游海门”,20余位中外艺术家深度体验青龙港1806、沈绣艺术馆、颐生文博园等文旅地标,将文化探访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有效促进文化资源向艺术生产力转化;7月12日举办“爱唱歌的罗小罗专场”活动,打造年轻化、潮流感、艺术性的文旅IP,线上线下4.86万人次观看。二是焕新文旅产品。积极借势2025年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久竞电竞赛事、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等活动契机,策划推出“跟着赛事游海门”等主题促消费活动。组织召开文创开发专题座谈会,推动农文旅集团、重点景区与文创设计单位深度对接,共商特色化、差异化文创产品体系的创意转化与市场化开发策略。创新推出“海门有礼”线上服务平台,着力构建覆盖“吃住行游娱购”全要素的线上文旅消费新生态,“苏超”元素文创产品热销,实现农副产品、工艺品向文创商品的现实转化。深化与小红书、同程等平台合作,推出“海门十佳本帮菜榜单”“大众点评美食榜单”等专项内容,精准推介本土特色餐饮。同步落地“吃住行游购娱”文商旅惠民措施,有效激发二次消费。6月29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海门主场当日,全区共接待游客10.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62亿元。打造状元文化研学游、“沿江风韵”漫慢游、乡村田园生态游、“张謇故里”深度游四条旅游线路,创新推出“非遗文化”“匠心优品”“轻奢治愈”三条精品主题线路。推动青龙港1806、常乐镇智慧田园、金盛生态度假村提档升级,指导江苏省江海博物馆创建4A级旅游景区。以张謇故里景区为核心的民俗体验·文化传承之旅线路产品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水韵江苏·村游旅居通享包”。三是提升文旅宣推。聚焦第六届东布洲动画周、电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苏超等重点文旅IP,策划推出《海门有约·嗨游五一》《千年非遗·海门之约》等36支主题鲜明、创意十足的宣传视频,发布《来海门享受“苏超”前48h》《今晚!海门这场发布会万众瞩目》等54篇内容详实、视角多元的文旅推文,联合久竞俱乐部拍摄文旅宣传片《英雄闪耀·向海新生》,借力央视、江苏卫视、新华社、水韵江苏等国家、省级平台构建宣推网络,发布推文近10篇、短视频20余条,实现网络曝光点击量超600万人次,显著提升海门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3.文化服务赋彩美好生活。始终坚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质效,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是提升公共文化阵地。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以优化服务供给、满足多元需求为导向,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发展。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余东剧场、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获评2025年江苏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二是优化文化服务供给。精心策划组织文化惠民活动,上半年累计开展“茉莉花开 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乡镇巡演、“粽情端午 歌声飞扬”群文优秀节目公益展演等各类文化活动335场;完成送戏150场,送培训34143人,送展览38场,送书2300册;海门大剧院共计组织开展商业性演出及公益线下活动43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盛宴。三是擦亮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月月有精品、场场有特色”为主线,系统推进公共文化品牌化建设,创新举办“艺润东洲”小剧场月月演、“潮起海门 戏韵乡情”文艺巡演等活动,同步启动海门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评价机制,通过“问卷星”网络程序收集群众需求和反馈,目前已覆盖4场演出,回收有效问卷187份,群众满意度达96.8%。深入实施省“双千”计划,新培育海门区百合艺术团、海门区民欣艺术团、老来乐艺术团3家省级“优秀群众文艺团队”。
4.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力。深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遗活化利用水平。一是强化文物保护利用。持续推进海门区“四普”工作,完成全区44处文物点复核,实际调查任务及普查数据系统录入全部完成。有序推进徽州会馆厅堂、张氏宅园旧址、武进士故居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张氏祠堂旧址、颐生酒窖池被列入南通重点打造的“实业救国”文物主题游径品牌,并入选江苏省首批文物主题游径。“颐生酒窖池”获评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筑牢非遗传承根基。海门刻瓷等5个项目入选南通市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倪琴古琴获评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余东镇《古镇+非遗碰撞乡村振兴新活力》案例入选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优秀案例。推动“非遗+”融合,常态化开展非遗“六进”工程活动20余场。
5.艺术精品创作持续繁荣。加强选题策划、优化创作机制、探索创新路径,打造更多展现时代风貌、反映社会现实的精品力作。一是创新艺术生产机制。精心规划2025-2026年艺术创作,系统布局精品创作任务,持续优化文艺资源配置和投入模式,夯实艺术精品创作基础。二是深耕精品打磨提升。完成山歌剧《常乐儿女》第六稿的修改定稿,创排新创小品《位置》《谎言》,复排经典小戏《孟姜女过关》,打磨入围省十六届五星工程奖终评节目《家乡特产》并在7月参评,积累参赛经验。推出原创歌曲《潮起江海》,将梅庵派古琴、通东号子、海门山歌等非遗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融合,更鲜活地呈现海门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三是办好书画艺术展览。依托区文化馆、区美术馆等平台载体,举办南通市美术春联作品迎新巡回展(海门展)、新时代新境界—2025书画名家作品迎春邀请展巡展(海门站)、“江风淮韵 墨舞芳华”海门、海陵、宝应三地书画作品联展等展览展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6.文旅市场秩序安全稳定。推进文旅领域治理现代化,一手抓市场监管、一手抓服务优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是规范市场管理。强化市场日常监管常态化,召开全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等工作会议,开展整治旅游市场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专项行动,1-6月检查网吧、娱乐场所、旅行社、营业性演出、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等286家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文旅阵地、文旅活动意识形态审核把关,扎实做好元旦春节、两会、五一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上半年开展集中培训3次,发布各类提醒22次,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督促执法人员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做到“谁执法谁普法”。做好行政服务,指导苏州魔镜和花漾谷等企业办理营业性演出审批手续。三是守牢安全底线。落实上级安全生产各项决策部署要求,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上半年检查234家次,排查问题隐患66个(重大事故隐患10个),均已整改到位,全区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