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来源: 卫健委 发布时间:2025-08-15 10:43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医疗质量提级行动,加强科技人才创新赋能,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高水平医院。

1.强化沪苏合作精准对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全方位对接沪苏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出一批叫的响、特色显、群众认可的新场景、好平台,持续放大“沪苏名医直通车”品牌影响力。“上海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汇集沪上名院名医为46名患者提供点单式邀约服务;“华山医院海门脑病中心”“龙华医院海门肿瘤中心、骨伤中心”派驻专家团队驻点管理和带教手术,实现异地同城同质化诊疗,域外就诊流出率同比下降明显;“省人民医院南通康复医学分中心”有效补齐专科能力短板,逐渐成为海门及其周边地区康复患者的首选之一;挂牌成立“华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圣青教授名医工作室”,特聘上海肺科医院杨洋团队专家担任胸外科执行主任,全区医疗能力借力上升扩容,医疗服务品质稳步提升。

2.推动专科建设能级跃升。实施“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化“县域十大专科联盟”内涵建设,升级了一批医院运营核心指标、省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全区整体化医疗水平大幅跃升。人民医院狠抓三级医院复评和省高质量试点两大重点,国考成绩首进B+等次,核心指标增速南通领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顺利创成省临床重点培育专科。中医院自新院运营以来,急诊抢救量、出院病人数、日均住院病人数同比增加。所有公立医院以紧密型医共体集团共建为基础,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平移+双向转诊”模式加速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今年全区累计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南通市特色专科5个,增量全市第一。

3.集聚科技创新人才赋能。狠抓医教研产融合发展,深耕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强化医学人才招引培育,应用了一批新质生产力前沿技术,发布了一批互联网+创新服务、打造一支专精特新人才队伍。人民医院成功申报区级科研项目,研发3D打印医疗假体和人工智能穿戴辅具等推动临床一线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提升区县域临床交接能力项目”“医保负面清单管理系统项目”突破性获得全国科研奖项。全区互联网医院平台已累计开通26个专科窗口,实现24小时线上接诊和全域药品配送,累计服务近1000人次,推出的“一站式预住院”“日间病房”等创新服务深受年轻患者欢迎。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实施“中医人才培养”和赴外进修计划,组织医院骨干赴长三角顶尖医院考察学习,举办扬州大学青年人才进修班和苏州大学管理干部提升班,上半年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二、放大健康+产业融合效应,深化健康消费活动内涵,丰富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4.培育健康产业扩能升级。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将培育壮大健康产业作为发展重要目标。一是强化服务载体建设。整合沪苏高端诊疗平台优势,放大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共用效应,构建肿瘤、脑血管等重点专科诊疗高地。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老人民医院整合资源筹划打造全省一流的“医康养护”一体化示范点,老中医院“芳华颐养中心”投资打造高端医养结合综合体项目。二是创新跨界融合服务模式。主动对接文旅、国企等部门,积极筹划“享健康·乐生活”健康促进月主题活动,将中医诊疗、康养体验、文化研学等有机融入文旅行程,全力打造独具江海特色的健康服务品牌。三是丰富健康服务消费场景。策应医防融合利好,落实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行动,推进南通中医药强市三年计划,开展“端午安康养生季”“健康夜市”等活动近10场。

5.丰富健康服务品质内涵。起草《海门区促进健康服务消费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健康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疗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健康服务产品,拓展健康服务消费场景。大力普及新型健康服务和产品,累计组织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开展健康宣传体验活动超100场,强化中医养生推广和预防保健宣传,持续放大冬病夏治、膏方养生等中医品牌效应,足量提供三伏贴、膏方、茶饮足浴、药枕香囊等中医服务和产品,推动健康消费成为拓展经济新的增长点。

6.挖掘医育医养消费潜力。一是聚焦托育服务体系完善,增加医育消费供给侧升级。通过合理引导服务和资金奖补激励,今年累计新增8家托育机构480个托位,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56个。在南通地区率先组织发放1000张托育消费券,进一步增加家庭托育消费意愿。开展八个“一”托育健康提升项目,为在托幼儿家庭及机构提供免费体检、科学养育指导等签约服务,稳步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二是聚焦医养康养模式创新,壮大银发健康消费潜能。引导国企、社会资本拓展本地医养康养市场,不断扩大护理院数量和规模,今年累计增加护理院床位数近100张。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毗邻建设,打通院院合作通道,优化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布局。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建成老年医学科,二院、芳华护理院等探索安宁疗护床位试点工作,不断激发新型健康服务需求。

(三)提档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便民惠民利民政策,办好民生实事暖心小事,提高群众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

7.夯实基层健康根基脉络。创新构建“县域十大专科联盟”,以龙头医院为主导,其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科协作为纽带,打造区域内十个特色专科中心,落实人员、技术、服务、资源“四下沉”机制,组织龙头医院专家深入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坐诊143人次,开展专科联盟远程会诊45次,惠及患者超2800人次,县域就诊量提升3个百分点。加快推进《村卫生室建设五年规划》落实,将升级改造20家村卫生室列入今年区政府民生实事。用好252支家庭医生网格化团队,做实12个企业家庭医生工作室,特色化开展健康管理、义诊服务、代配药品、绿色通道等服务,关口前移打通服务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全市“企业家庭医生工作室现场观摩会”在海门召开并推广我区先进经验。

8.落实惠民便民就医政策。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先诊疗后付费”“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慢病长处方”等十大惠民便民就医举措,逐步优化就诊流程,减少重复检查,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大大缩短,诊疗效率提升30%,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其中“一号管三天”今年已累计免挂号16515人次,节省费用16.51万元;“先诊疗后付费”自今年1月在人民医院、中医院试运行以来,上半年已累计签约达1893人次;跨院间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已全覆盖全区21家公立医疗机构,1-6月全区检验互认量达18349次,影像检查互认量达12617次,为患者大大节省费用,提高就医获得感。

9.办好群众身边民生实事。统筹推进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民生实事落地落实,为民服务更加便捷顺畅。截至6月底,已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5.7万人、城乡妇女两癌筛查4.2万人、男性前列腺健康筛查5000人,接种初一女生HPV疫苗1411剂次、儿童水痘疫苗9499剂次、老年人肺炎疫苗3800剂次,以精准服务筑牢重点人群健康防线。创新打造“护士到家”暖心服务模式,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构建“专科技术+上门服务+人文关怀”三位一体居家护理体系,累计送护理服务敲门200余户。紧盯企业健康和营商环境,同中天钢铁、海太隧道等项目结成医企党建联盟,派驻8名医护人员常驻企业门诊部,累计组织90余次“健康服务进企业,关爱职工零距离”义诊活动,新建居民健康档案1200份,发放职业卫生宣传资料2000余份,提供各类健康诊疗服务3000余人次,护航企业健康发展,增进群众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