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凤讲退役老兵故事(八):戎装虽卸亦战士 奔赴乡村“新战场”
来源: 余东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11-19 15:36 累计次数: 字体:[ ]

戎装在身,他们保家卫国、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脱下戎装,他们投身地方发展建设,在各行各业作表率、当先锋、讲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军人风采。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兵,他们在军营披荆斩棘、挥洒热血,退伍后在人生新赛道上脚踏实地、发光发热……为服务退役军人军属,做好拥军优抚工作,不断提升老兵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余东镇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平台载体,以余东卡通人物余小凤的视角为切入点,讲述退役老兵曾经的故事,以小小的故事让我们了解鲜活多样的军旅生活,拉进了我们与退役老兵的距离。

今天的主人公是富民村的退役军人盛冬华。盛冬华,男,江苏海门人,出生于1990年1月。200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5044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2011年12月退役。现任余东镇富民村党总支副书记。

当兵就要当好兵。2009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盛冬华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父母,投入军旅生涯中。他在训练场上奋力拼搏。军队纪律严明,训练艰苦。盛冬华时刻用“平时多出汗,战时少流血”激励自己,刻苦训练。在新兵训练考核中,因表现优秀获得连嘉奖一次。他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2010年,大连新港石油管线爆炸,得知部队受命组织前往保障救援,盛冬华第一个报名参加。他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平时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加帮厨等公差活动。一次,老班长突发阑尾炎做完手术,因家属在外地,要第二天才能赶到。他主动请缨,留下彻夜照顾老班长。他在团队中率先垂范。2011年盛冬华担任班长职务。他以身作则,给全班树立榜样,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完成各项警卫和保障任务。所在班,荣获集体三等功。在部队期间,盛冬华个人两次获评优秀士兵。

真心待民,把老百姓当亲人。2022年的一个冬夜,凌晨三点多,熟睡的盛冬华被电话铃声吵醒,原来是江某子女打来电话,讲自家老母亲肚子痛了一夜,因本人远在外地,无法送其就医。实在没有人找了,才给村干部打的电话。盛冬华二话没说,穿上羽绒服直奔老人家中,将其送往余东医院。他忙前忙后帮老人挂号,楼上楼下陪老人检查,用推车送老人就诊,垫付医药费,直到检查结果出来,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用情办事,把群众事当家事。2021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晚上10点多,正准备休息的盛冬华接到群众来电。七组有一处沟头,水位较高,即将没过路面。考虑到周边群众出行安全,盛冬华不顾倾盆大雨,穿上雨衣前往现场。由于此处无涵洞,他当即决定用水泵抽水,将水转移到其他河流。雨下了一夜,水泵也抽了一夜。伴随着水泵的轰鸣声,老百姓带着满满的安全感睡去。第二天早晨,盛冬华叫来了做涵洞的师傅,埋上涵洞,彻底消除了七组群众的出行安全隐患。

用心经营,把村发展当事业。2023年8月。盛冬华调到富民村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他全力配合书记,团结村班子成员,把村集体经济产业当成自己的家庭事业,用心经营。村班子成员各司其职,为集体经济这个大“家庭”而努力奋斗。农业是村里支柱产业,他特别上心,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烈日炎炎,总能看到他在田间地头奔波的身影。从插秧到培管,从收割到加工,从运输到销售,他都和村干部们亲力亲为,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兵时,一身“橄榄绿”保家卫国;退役后,一颗“红心”奉献社会。从绿色军营的青春热土,到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盛冬华完成了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但军人本色未褪,初心不改,不断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书写着忠诚、奋斗、奉献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