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总目标,扛旗争先、敢为善为,知责扛责、勇挑重担,全力以赴攻项目、强动能,抓创新、增活力。
一、项目为王,奋楫扬帆,披星戴月按下“快进键”
1.把项目建设作为永恒主题。中心承建公建项目7个,其中在建项目5个,配合项目2个。北部新城医学综合体项目一期(中医院新院)项目正在组织实施装饰装修、医疗专项、设备机电安装、室外配套等工程,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85%;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聚贤小区(海兴小学)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城西垃圾中转站项目已完成竣工备案并交付使用;内河水上搜救基地项目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配套验收和联合验收;边防大队营房改造项目已全面进场施工。实验初中聚贤校区、证大中学扩建项目配合主管部门开展前期工作。
2.把管理质效作为重要目标。抓实抓严材料设备品牌使用情况巡查工作,年内共组织6次抽查检查,确保材料设备选用有据可行、规范透明、符合要求。结合巡察整改,中心先后4次召开“诸葛亮”会,对现有合同文本进行了全面优化,严控预算执行“风险关”。联合第三方专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巡查,共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312个,切实为公建项目“保驾护航”。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年内回访公建项目60个,发现并整改问题51起,收集意见建议26条,形成设计类提升建议14条。全年共完成水电气送审29个、工程结算送审项目17个、专业工程结算审计23个、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11个。
3.把项目奖项作为根本动力。图书馆项目入选“2022-2026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东洲仁恒学校等3个项目喜获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海门文化中心—图书馆项目等4个项目喜获“紫琅杯”优质工程奖;海门北部新城医学综合体(中医院新院)一期项目获评“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星级(二星)工地”;海门中学综合楼项目已通过“鲁班奖”预验收;文化中心-图书馆项目获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证书。
二、推进民生,实干担当,更宽领域擦亮“红底色”
1.深化靠前行动协同协作。把项目建设作为转作风、提效能的主战场,组建金牌工匠队等三支党员攻坚先锋队,完成8个调研课题,解决微问题”18条。将主题教育从“工地”延伸至“课堂”,在项目工地设立“农民工驿站”,打造“数字党建学习点”,健全移动式“研学点”,完成“揭榜领办”等项目3个,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回馈于民的生动实践 。
2.深化志愿服务排忧解难。奏响志愿服务“前奏曲”,因地制宜发布“同向同行 一户一策”等3个帮扶项目。奏响民生服务“先行曲”,开展“党徽闪耀 法润代建”等活动,推动志愿服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奏响为民办事“奋进曲”,聚焦结对岸角村困难户房屋破损、河岸损坏等事项,认领困难群众50个微心愿,提供便民服务30多项。
3.深化营商环境互联互通。入企走访挂钩联系企业12家,聚焦厂房改造、政策宣传、答疑解惑等企业关切的问题,帮助企业落实惠企事项6件,受到企业“点赞”。南通沪江船舶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扩建了2000平方米厂房,两个规上企业实现产值8000万元,实缴税收240万元,同比增加15%。组织6次入企调研,实地考察石膏板等16家海门材料设备建材类企业,有3家优质品牌应用到公建项目,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三、管党治党,华丽转身,登高望远扩建“品牌圈”
1.管党治党稳中有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锻造代建铁军。科学设置“硬指标”,创新“五廉套餐”,强化“制度束廉”,多点发力夯实廉政根基。聚焦公建项目主战场,实施“廉映初心”“家风倡廉”“青廉同行”三项行动,涵养清风正气。依托“农民工驿站”“工间课堂”等载体,将廉政文化触角延伸至工地一线。
2.品牌建设更加有力。成功承办区级机关第六片区主题党日活动,用心擦亮“金字招牌”。中心“e路阳光代建”获评2021-2022年度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创新品牌;“阳光代建”荣获2022年度区级机关创新党建服务品牌;“阳光徽映党旗红”荣获2022-2023年度全区基层党员冬训优秀学习品牌。
3.代建形象有效彰显。今年,中心在新闻交汇点、海门日报、东洲先锋等省市区级媒体作对外宣传达58次。以微信公众号为线上阵地,共发布微信文105篇、视频18条。中心获评“南通市文明单位”,荣获“海门区2022年度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先进单位”“2022年度南通市海门区优秀志愿服务单位”“十佳阅读推广组织”等荣誉,8名同志收到上级通报表扬,有效彰显“阳光代建”良好形象。